開簿成本會計

開簿成本會計的優勢

藉助開簿成本會計,買賣雙方可以從這些公開的成本信息中識別出成本動因,發掘削減成本的機會,分享成本節約的收益。購買方可以使用這些信息來進行價格控制,或者作為最終產品價格計算的依據。供應商通過向購買方開放其成本簿記,並以此為依據來進行價格協商,同時,藉以向購買方表明其成本優勢、合作的誠意和可信賴性,強化其在競爭者中的地位,進而保持雙方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此外,藉助購買方對企業成本改進的合理建立,可以學習到其他企業的經營方式。買賣雙方還可以藉助獲得的信息,輔助生產過程各個階段的決策。

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流程

開簿成本會計的思想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初, 目前已在日本和西方的一些企業中得到了局部套用。但在研究文獻中,探討開簿成本會計實務的並不多。而且,由於企業的生產流程各異,要歸納出開簿成本會計實施的一般性套用指南比較困難,但從相關研究文獻中披露的案例來看,仍可以從中得到開簿成本會計實施的基本流程。
(一)構建開簿成本會計基本模型由組織網路中提議建立開簿成本會計系統的發起組織(通常是組織網路中處於核心地位的購買方)構建開簿成本會計實施的基本模型,並且將該模型與現有的和潛在的供應商進行充分溝通。需要注意的是,該模型不應該一開始就對現有的成本模型進行徹底的再設計,而應該儘可能地套用現有的模型,這有助於降低因實施開簿成本會計給企業正常生產和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有助於避免增加額外的學習成本。
(二)提供實簿成本會計實施成本發起組織提供關於實施開簿成本會計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益信息,讓供應商就開簿成本會計如何實現有一個完全的了解。包括人力資本投資、系統軟硬體投資、相關維護費用、培訓費用等,更重要的是要向網路組織成員說明作出相關投資的必要性和前景。
(三)考慮供應商的申請在考慮供應商申請時,發起組織首先需要對申請的供應商進行深入的了解,考慮供應商之間可能存在的衝突問題,這包括信息安全方面的衝突、商業利益方面的衝突等。在充分溝通和協調的基礎上,發起組織從整個組織網路的效率和效益的需求出發,擬定最優的解決方案,並以此為依據,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進行簽約。
(四)評價年度郊果開簿成本會計系統實施之後,發起組織應對其效果進行年度評價。發起組織提供相關賬戶,將其在開簿成本會計系統方面的初始預算與實際發生額相對比,並對開簿成本會計系統所帶來的效率和效益進行評價。如果效率和效益明顯,發起組織將考慮增加在開簿成本會計系統方面的預算。

開簿成本會計實施的障礙分析

由於開簿成本會計既涉及到購買方和供應商之間的利益關係,也涉及到敏感信息的會計安全性問題,因此,一旦哪個實施環節有漏洞,就可能導致開簿成本會計的失敗。從研究文獻中披露的一些案例來看,存在著大量的失敗晴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障礙。
(一)組織網路成員不能就開簿成本會計的實施達成一致如果發起組織提供的解決方案不能實現雙贏的目標,那么供應商就不會有加入的動力。此外,如果對於供應商在組織網路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關會計規則的使用等問題不能達成一致,開簿成本會計系統也將無法實施。
(二)供應商可利用的時間、技術和人力資源有限由於開簿成本會計系統的實施需要大量的專用性資產投資,一些規模較小的供應商可能難以負擔,因此,他們往往會寄希望於發起組織提供一些支持性的資源,但處於強勢地位的發起組織可能會對這種需求置之不理。
(三)供應商的會計信息系統質量不高供應商的會計信息系統質量將影響著成本信息的質量,沒有高質量的成本信息,即使進行共享,也不能帶來效率和效益的改善。
(四)供應商不願意公開成本會計信息供應商的傳統會計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成本會計信息是企業應該嚴守的機密。而且,供應商害怕由於成本結構的公開,會讓其在與發起組織的後續合作中處於弱勢地位,如發起組織可能會在購買價格上相要挾,從而破壞長期戰略合作。

開簿成本會計的套用

開簿成本會計本身並不是一項成本管理技術,但其可以為組織間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如當前主流的組織間成本管理技術中,並行工程 (Concurrent Engineering),組織間成本調查,質量一功能一價格權衡(Quality—Function—Price Trade—off)和不斷改善(Kaizen)都可能需要用到開簿成本會計系統提供的信息。具體而言,開簿成本會計可在以下三個階段中用於成本管理決策。
(一)供應商選擇階段
這一階段可能面臨兩個方面的決策:
與現有供應商購買全新的產品或者與新的供應商建立新的關係,還是從現有的供應商處購買經過部分修改的產品。通常情況下,後者是首選方案,因為經過過去的成本管理,已經獲取了合作上的效率和生產上的效益,但具體比較還需要以開簿成本會計系統所提供的信息為依據。選擇新產品的供應商。當購買方希望評價供應商的整體勝任能力時,需要獲取對供應商成本狀況的大致了解。
(二)生產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可能面臨七個方面的決策:
(1)買賣雙方聯合決定產品屬性。供應商通常會通過展示其成本來方便購買方進行決策。
(2)搭建成本平台。成本平台是以供應商向購買方提供的成本信息為基礎,並經過供應商的認可,後續合作都會以此為基礎,當產品屬性變更或者發生產品價格糾紛時,可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3)生產流程和質量控制。對於生產流程中的分工決策、技術設備的合理採用、物流和信息系統的使用、生產流程的質量控制等方面,都可能會需要開簿成本會計系統的支持。
(4)供應商在購買方的支持下,尋找合適的分包商,其目的在於尋求最優的解決方案,如價格、功能、質量、利潤邊際和交付方式。
(5)由供應商採購,但由購買方支付並具有所有權的專用性生產工具,購買方藉助開簿成本會計系統進行監控。
(6)最終價格制定。以公開的成本信息為基礎,決定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價格。這可在購買方出價低於供應商的生產成本時,作為一種解決爭端的依據。
(7)未來的成本壓縮。購買方可能會在契約中要求按照年度降低購買價格,以促使供應商不斷改進其生產流程的效率,壓縮生產成本。其中具體價格的制定,需以開簿成本會計系統提供的信息為依據。
(三)生產進行階段
這一階段可能面臨三個方面的決策:
(1)生產過程中的動態價格調整。隨著原材料、人工和各種製造費用的變化,供應商會據以進行敏感性分析,估計價格變化對總成本的影響,並將具體的影響通過開簿成本會計系統展示給購買方,據此修訂產品價格。
(2)進行新技術的投資。在生產過程中,組織網路中的相關方面都會試圖通過投資新技術,或者採用新的生產流程來改善供應商的效率(如質量和速度),這時可以藉助開簿成本會計系統進行投資成本和所獲效益方面的權衡,並制定投資的收益分配方案。
(3)產品的重新設計。有時,買賣雙方可能會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對產品進行重新設計,這就需要重複上述組織間成本管理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