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鈍器傷
常見的致傷物有棍棒、磚、錘、斧背等。該類損傷所造成的頭皮挫裂傷創緣不整,顱骨呈粉碎性骨折伴凹陷,硬腦膜常被骨折片刺破,腦組織挫裂傷面積較大,可伴有顱內血腫及一定程度的腦對沖傷,常有異物、毛髮、泥沙等污染創面,感染髮生率高。
2.銳器傷
常見的致傷物有刀、斧、匕首等。該類損傷所致的頭皮損傷創緣整齊,顱骨呈槽形裂開或陷入,硬腦膜及腦組織也有裂傷及出血,對沖性腦損傷少見。通常銳器傷污染較輕,顱內異物亦少見,感染髮生率較低。
3.墜傷、跌傷
由於快速運動的頭顱撞擊在有稜角或突起的固定物上所致。常引起頭皮裂傷,伴局限性或廣泛性顱骨骨折及腦挫裂傷,對沖性腦損傷較多見,顱內出血及感染的機會也較多。
臨床表現
開放性顱腦損傷的傷因暴力大小不一,產生損傷的程度與範圍不同,其臨床表現差別也較大。
1.創面的表現
重者可見傷口裂開,顱骨碎裂外露,碎爛的腦組織、腦脊液外溢;輕者局部傷口可以很小,被頭髮掩蓋而不易發現。檢查時應注意創口的大小、方向及深度,對留置在創口內的致傷物不能輕易撥出,以免引起出血。
2.全身症狀
早期可出現休克及生命體徵改變。休克的原因有:頭皮裂傷及顱內大的動脈、靜脈破裂失血;開放性顱腦損傷腦組織、腦脊液外漏,顱內壓增高不明顯,故顱內壓增高引起的代償性全身血壓升高的改變減少;複合傷導致的其他臟器出血。常見的複合傷多為胸腹閉合性損傷。若顱腦損傷嚴重,臨床徵象大多以腦傷為主,容易漏診複合傷。此外,開放性顱腦損傷可有低熱,而傷口或顱內感染可引起高熱,腦膜刺激征陽性,可資鑑別。
3.腦損害症狀
開放性顱腦損傷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但不如閉合性顱腦損傷嚴重。顱內壓增高常不明顯,並發顱內血腫、顱內感染、腦挫裂傷、腦水腫嚴重時,亦可出現明顯的顱內壓增高。腦重要功能區損害時可出現局灶症狀;腦幹或下丘腦等重要結構受損時臨床表現危重,預後不良。開放性顱腦損傷癲癇發生率較閉合性腦損傷高。
檢查
1.X線平片
可了解顱骨骨折範圍、凹陷深度、顱內異物、骨碎片分布以及氣顱等情況。開放傷應作為常規檢查,包括正側位和凹陷區的切線位照片。
2.CT檢查
可以明確腦損傷的部位和範圍,了解有無繼發顱內血腫,並能對異物或骨片的位置、分布做出精確的定位。對後期的腦積水、腦膿腫、腦穿通畸形及癲癇病灶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3.腰椎穿刺
目的在於了解顱內有無感染及在顱內有感染情況下經鞘內給予抗生素。
診斷
開放性顱腦損傷可以直接看到傷口,易於診斷,結合X線平片、CT掃描等可以了解腦損傷的情況及有無繼發性血腫、異物或感染灶。
治療
開放性顱腦損傷的治療原則為對顱腦損傷的創面進行清創處理,變開放傷為閉合傷;再按閉合傷處理原則對腦挫裂傷、腦水腫及感染進行綜合治療。
1.清創術
應儘量在傷後6h內進行,在使用有效抗生素的情況下,可延長到傷後72h。病人若有休克,應首先加以糾正,小兒、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清創應由淺入深,逐層清除挫碎及失去活力的組織、異物,小心摘除已鬆動的骨片,在直視下取出嵌入顱內的異物。
對於因就診較晚或早期清創不徹底,創面已有感染跡象的傷後4~6天的開放性顱腦損傷,不宜進行徹底清創,而應清潔創面、改善引流條件,選擇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待創面分泌物減少、肉芽生長良好,局部細菌培養連續三次陰性時,即可全層減張縫合頭皮創口,留置引流2~3天,必要時引流時間可延長。對於感染已嚴重的7天以上的晚期創面,只能簡單擴創,以利引流,待感染控制後進一步處理。
2.腦損傷的治療
開放性顱腦損傷經清創轉變為閉合性顱腦損傷後,按閉合傷處理原則進行治療,包括防治腦水腫、抗感染、促進神經功能康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