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建軍,是指一個國家的軍隊在自身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通過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促
進自身使命和建設任務完成的一種狀態或過程。應當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開放性”曾是她的一個顯著特徵。但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這一開放建設的步伐在上世紀60、70年代遇到很大挫折,甚至一度到了“關起門來自己搞”的境地。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在改革開放大潮的催動下,這種“閉門建軍”的狀況才得以改觀。翻開近30年的畫卷,大筆書寫的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華彩篇章,也記載著共和國軍隊對外開放的發展歷程。簡介
1937年10月,美國記者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出版,該書向世界描繪了一個西方記者眼中的中國工農紅軍,引
起震動。1946年2月,為迎接來延安訪問的美國特使馬歇爾將軍,由臨時抽調人員組成的解放軍第一支儀仗隊首次亮相世界。
1955年,駐紮在天津楊村的“中國開放第一師”作為世界了解中國軍隊的“視窗”對外開放。
1971年,被譽為“中國陸軍的視窗”臨汾旅對外開放。
1989年5月12日新華社的特稿《中國士兵的塑像》首次公布被報導部隊的番號。
1998年中國第一份國防白皮書面世,中國軍隊以每兩年發布一次國防白皮書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自己。
2002年10月,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舉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與外國軍隊聯合舉行實兵演習。
2003年4月,中國第一支走出國門的維和運輸部隊飛赴剛果(金)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2003年8月6日至12日,中俄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軍隊舉行“聯合—2003”反恐演習,這是中國首次參加的多邊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2003年8月25日,中國軍隊首次開放最大的契約戰術訓練基地——朱日和契約戰術訓練基地。來自15個國家的27名軍事觀察員觀摩北京軍區在該基地舉行的“北劍0308”演習。
2003年10月22日,中國和巴基斯坦海軍舉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這是中國海軍首次與外國海軍舉行聯合演習。
2004年3月16日,中國海軍與法國海軍舉行聯合軍演。截至當日,這次演習是中國海軍與外國海軍舉行的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
2004年6月20日,中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第一次聯合演習。演習邀請了美國、法國、德國等15個國家的15名駐華海軍武官全程觀摩演習。
2004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巴基斯坦武裝部隊舉行了代號為“友誼—2004”首次聯合反恐軍演。
2004年8月28日,中國和印度兩軍邊防部隊首次在邊境地區舉行聯合登山訓練。
2005年9月27日,“北劍—2005”軍事演習,24國的40多名軍事觀察員觀摩此次演習,開創建國之最。
2005年10月,拉姆斯菲爾德來到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的司令部大樓,成為首位走進這座大樓的美國國防部長,也是第一位走進這座大樓的外國人。
2006年9月份和11月份,中國海軍和美國海軍分別在兩國海域進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因中美軍方的交往史上首次而引起廣泛關注。
2007年3月8日,中國海軍首次參加代號“和平—07”的多國軍演。
維護世界和平
當今時代,面對慘絕人寰的兩次世界大戰和把人類幾乎推向毀滅邊緣的“冷戰陰雲”,人類社會更加珍惜和平,
呼喚和平,渴望和平。而要想實現並維護和平,在一個一榮俱榮,一損懼損的“地球村”里,其中的任何一員都應負起相應的責任。顯然,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的《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就明確提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倡議。欲達此目的,在戰爭和武裝衝突依舊存在的今天,沒有軍隊的積極參與和介入是不行的。正因為如此,建軍80年來,人民解放軍的職能使命不斷更新拓展,從戰爭年代的“戰鬥隊、工作隊、生產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保家衛國”,到新世紀新階段的“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利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顯而易見的是,人民軍隊要想在維護世界和平上有新的更大的貢獻和作為,不對外開放,不積極地走出去,參與聯合國組織的維和、反恐、防擴散等行動,以公開釋疑慮,以透明促合作,以參與解糾紛,以懾止扼衝突,是不行的。正如許多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的那樣:“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越來越開放,軍隊也要越來越開放。只有開門建軍,軍隊才能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壯大人民軍隊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表明,“開放性”是一個系統保持生命力應具有的重要屬性。耗散結構理論就認為,開放是
自組織現象發生的重要條件。一個系統只有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只有源源不斷地從外界補充新鮮的血液,吐故納新,才能從原來相對陳舊僵化的狀態轉變為一種時空上或功能上新的結構和狀態,從而實現組織的演化與發展,否則該組織就會失去維持生存和實現發展的源動力。同樣,軍隊作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要想發展壯大,也必須按照自身成長的規律,在積極和適度的開放中校正自己的坐標,鎖定前進的方向,找準壯大的路徑。因此,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就發出了“積極爭取蘇聯援助、向蘇聯海軍學習”的號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後指出,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步入新世紀新階段後,胡錦濤總書記又反覆強調,我們一定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實行開放建軍,通過引進和利用國外的先進軍事理論及技術成果,並加以消化、吸收,對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實現軍隊現代化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歷程
1937年,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諾的美國記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紅軍的存在。這可能是目前所知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早
的對外開放。近20年中,西方人只能通過戰爭認識中國軍隊和中國軍人,中國軍人也只能用同一種方式了解西方軍隊和西方軍人。直到1955年,毛澤東親筆簽發一紙命令,位於天津楊村的一支部隊,才正式成為中國軍隊向外展示的視窗。
中國國際地位因為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而迅速提升,世界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高潮。加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奉行更加靈活的外交政策,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保持和發展著良好的關係,我軍對外開放的程度得以逐步擴大。
自1978年以來,中國軍隊的對外開放部隊已由最初的1支增加到現在的19支,從最初的只有陸軍部隊形成了目前陸海空軍種齊全,炮兵、裝甲兵等各軍種兼備,指揮與技術相結合的開放體系。接待的客人,由原來只有社會主義國家來賓發展到面向所有外軍開放,有些來訪的客人甚至擴大到軍事領域之外,接待的人數從當初的一年幾十人發展到現在一年數千人。迎外內容逐漸由簡單的迎來送往向實質性交流與合作發展,由單純的外事活動向常態化的軍事外交活動發展。
走進北京軍區裝甲第6師師史館的陳列室,就仿佛進入了一個“迷你聯合國”,櫥窗里擺放著來自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徽章、圖書和紀念品。這,簡直就是中國軍隊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據介紹,該師接待的來訪外賓已由過去單一的軍界擴大到了政界、新聞界、學術界、教育界、文藝界、體育界、企業界和民間團體等。諸如日本《朝日新聞》攝製組、比利時航空雜誌社代表團、國際軍體錦標賽代表團、西德MBB公司代表團、美國大陸公司代表團等都曾到訪過該師。同樣,自改革開放以來,僅南京軍區就接待來訪外賓67000餘人次,涉及127個國家,外賓多數為國防部長、總司令、總參謀長、軍兵種司令。
中國還有一些部隊通過“開放日”定期接待外界參觀,甚至一些“禁區”也不時向客人加以展示。2005年10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參觀了神秘的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部,當拉姆斯菲爾德在訪客留言簿上籤下名字後,隨行的美國官員把這次訪問稱為“歷史性的”。
進步的視窗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1960年5月26日,二戰名將、英國皇家元帥蒙哥馬利訪問北京軍區196旅。也就是在那次參
觀中,蒙哥馬利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對196旅氣勢磅礴的500人方隊刺殺操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得出結論:“我要告誡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事實上,現在的中國軍隊同樣讓外國同行嘆服。駐守在泰山南麓的濟南軍區某部自1989年對外開放以來,就贏得了“泰山雄鷹”的美譽。外賓觀看部隊官兵儀仗司禮、特種射擊、登車捕俘等課目後讚不絕口,紛紛讚揚“中國軍人軍事技術精湛,堪稱世界一流!”該部有“東方槍王”之譽的李聖吉,2002年曾接受來訪的15國駐華武官的集體“考核”,以“指哪打哪”的過硬本領受到讚揚。但中國軍人沒有在外軍同行的讚揚面前止步。有“中國陸軍視窗”之稱的“臨汾旅”,10年前展示給外界的大多是輕武器射擊、偵察兵高牆攀登等傳統課目。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課目、新戰術、新裝備走進了表演場地……對外開放的某炮兵部隊,現在對外賓展示的課目中包括有模擬訓練、心理行為訓練、火炮操作訓練、炮兵實彈戰術綜合演練等,已形成了一套集模擬訓練、網路訓練、仿真訓練、基地訓練為一體的迎外表演項目體系。
2003年,中國軍隊首次向來自15個國家的27名軍事觀察員開放了最大的契約戰術訓練基地——朱日和契約戰術訓練基地。自那以來,中國軍隊多次邀請外國軍事觀察員或駐華武官觀摩軍事演習。外軍觀摩的演習類型,涵蓋了中國軍隊演習的主要樣式,包括聯合反恐演習、裝甲旅進攻訓練演習、海軍陸戰隊兩棲作戰實兵實彈演習等多種類型。今年8月26日拉開戰幕的“礪兵-2008”實兵對抗演習,是迄今為止邀請國家數目最多、人數最多、級別最高的一次演習。來自36個國家的110多名外軍將領和軍事觀察員參與了觀摩。新加坡《聯合早報》說,“解放軍開始有選擇地展示自己的力量,他們已經變得更加自信。”
消除“中國威脅論”
對外開放,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也鍛鍊了部隊官兵的綜合素質。面對外國代表拋出的形形色色問題,官兵們都能應對自如。比如在裝甲6師,曾有部分外賓關心中國國防預算的用途,裝甲官兵們就把軍人待遇提高、生活條件改善的實際情況告訴來賓。2007年3月23日,美軍總軍士長威廉·蓋尼來訪時,隨機找了兩個中國士兵,和他們愉快交談了很久。該部一位主官曾說,“全方位開放,有助於加強世界對中國軍隊的了解,特別是我們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安全上做出的努力,從而消除"中國威脅論"製造的誤解。”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步入了“開放建軍”的時代,這使得中國軍隊在面向世界、加強防務合作等方面充滿活力與自信,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開放步伐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年間,人民解放軍的“開放建軍”使得 “中國軍隊在面向世界、加強防務合作方面充滿活力與自信,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正是這種積極、適度、穩妥的開放,使我軍在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任、尊重和支持,也使我軍的現代化建設得以在借水行舟中破浪前行,不斷邁進。因而,可以預見,隨著我軍職責使命的進一步明晰和拓展,現代化的需求和進程進一步加快,開放建軍的領域將會不斷拓展,開放的內容和形式也將更加豐富多樣。有“中國陸軍視窗”之稱的“臨汾旅”某連排長宋海龍在談到10年來本部隊對外開放的變化時就說:“10年前,我們展示給外界的大多是輕武器射擊、偵察兵高牆攀登等傳統課目,有時甚至是養豬種菜的經驗。現在,越來越多的新戰術、新裝備走進了表演場地……”,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張邦棟更明確表示:“今後,我們仍將繼續在對外交流的各個領域中加大開放與合作力度。解放軍願意與世界各國軍隊增進互信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