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2年8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高校的學費每學年為5000元左右,需在入學報到時繳納。而新生入學裝備花費的“基本賬”為7000元左右,加上交通費、生活費等費用,至少需要準備約1.5萬元。相比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生入學的費用僅數百元,20餘年,開學消費多花了近百倍。在高校新生採購的入學裝備中,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的花費占了大頭。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入校前的裝備消費不斷升級,對於數碼產品的選購,也已從前兩年的“開學三大件”升級成“五大件”,即在手機、MP4、筆記本電腦的基礎上,增加了數位相機、電玩等。更為引人關注的是,高檔電子產品漸成大學生新寵。
除了高消費的電子產品幾件套之外,家境優越的家庭甚至為孩子購置了轎車。一些家長也認為,奢侈消費的家庭相對占少數,買東西的同時還是要看家庭自身經濟實力。
賬單變遷
隨著1996年在部分高校試行並軌招生,學費一下子漲過2000元,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1997全面並軌後,學費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們也漸漸適應了這種制度變化。而到了2000年,各地高校收費標準猛漲,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區提高20%,學費超過4000元。
70後:當時學費是2500元,住宿600元,也沒有什麼通訊工具,BP機就是一種奢侈品。
80後:當時在學校里,手機就是一種炫耀品。班裡鮮有同學有手機,藍屏手機僅有幾部,而且只能打打電話接收簡訊。當時的音樂達人玩的是CD機或隨身聽。到了畢業,班上的同學逐漸都有了手機。
應理性消費
一次性在數碼產品上投資一萬元,再加上學費,住宿費等雜費的確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有著一定的壓力。而學生之間也難免出現互相攀比的現象,甚至要求家長購買不必要產品的現象。瀋陽工業大學趙巍老師認為,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一些電子產品可以作為開學裝備。但如果家庭條件有限,也沒有必要添置,畢竟不是學習必需用品。超出消費能力,會給家庭造成不良影響,孩子會產生盲目攀比的心態。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具有多方面原因。時代在變遷,子女升學產生的花銷不可避免,日常必需品的範疇也在不斷擴大。在獨生子女家庭占多數的今天,家長對子女的關愛是這種消費熱潮的首因。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英傑認為:“家庭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同時市場經濟引導下的價值取向的轉變,成為家長當前消費觀念的內在動因。”王英傑認為,開學消費應當理性、適度,否則易滋生大學生裝備攀比之風。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備很好的經濟條件,過分追求奢侈消費,對學生心理及高校教學環境也會產生不良影響。高校在教育過程也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入學物品的置備上量入為出、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