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閆順利,河北肅寧人,先後就讀於河北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獲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師從全國哲學教學名師、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孫利天先生。
現任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哲學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過程哲學、發展哲學,近年關注文化、倫理問題的哲學研究。主講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研究”、“發展哲學專題研究”、“當代價值觀問題研究”以及本科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等課程。主持省級等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0餘項,獲省市級科研、教學成果獎勵20餘項。在《哲學動態》、《北方論叢》、《學術交流》、《理論探討》、《理論學刊》、《中國周刊》、《社會科學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廣西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有6篇被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外國哲學》、《哲學原理》、《哲學文摘卡》、《倫理學文摘卡》等轉載,多篇被《新華文摘》及CSSCI等索引、收錄,多項研究成果被學術界引用。
作品展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思想研究》導論:
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所援引的理論前提是懷特海創立的“過程哲學”,過程哲學在其為人類操心的哲思中彰顯出獨特解釋魅力,它以超越傳統形上學困境為致思並明晰了過程本體論旨趣,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矚目。我們注意到,早於懷特海過程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著豐沛的過程思想資源,然這個過程思想卻未能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相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他理論的研究過程思想研究始終處於弱勢狀態。
恩格斯明確指認世界是過程集合體的思想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但這個思想仍然蟄伏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本的礦藏中,因而開掘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思想不但極富價值且顯得迫切。顯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並未規制出所謂“過程哲學”,更無黑格爾哲學嚴整的範疇推演,這使得梳理與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思想的工作極具挑戰性。儘管如此,馬克思主義過程辯證法思想如金子般散播在其理論基地閃閃發光,需要去用心發現——特別是其過程思想的實質及意蘊。這過程本身既非無根演繹與神遊,亦非堅持一種絕對無立場,探索也許只能在伽達默爾“視界融合”的路徑中進行才是合理的,在某種意義上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思想是“顯型”理論與“隱性”理論的統一。所謂顯型,即通過文本在字裡行間就容易獲得解釋的方面;所謂隱性,即隱藏在文字背後不容易獲得解釋的方面。後者隱含著一種明顯的有“我”立場,就是用什麼思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思想貫穿起來以及以何種立場看待思想本身。在此,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及其哲學變革聯結起來並試圖發現它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思想的本質是辯證法,從而以它審視人的發展及其文化本性就具相當校準。
一
恩格斯曾指出,在近代哲學被逐出自然科學的領地之後成為關於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這表明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正如高清海所說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模式和解釋框架,“不同的世界觀表現的主要是人們對世界的態度、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觀點不同,這實質上就是對待世界和事物的哲學思維方式。”西方哲學的傳統思維方式是一種實體思維方式,所謂實體思維方式是指一種把世界的本質解釋為獨立自在的存在的解釋框架,它尋求世界統一性,但採取了分裂世界的方式,感性世界與超驗世界、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存在難以彌合的鴻溝,引發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科學與價值、理性與非理性等的悖反與對峙,實體思維方式自身存在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哲學史中與實體思維方式相頡頏的還有一種思維方式——過程思維方式,即以聯繫、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待世界的解釋框架。在這種思維方式看來不是有了先定的唯一的不變的“存在”才有變化與發展,相反存在之所以存在是由變化、生成所決定的,過程本身成為存在之始因。過程思維方式的實質是辯證法,它實現了解釋世界從靜態到動態的轉向。
過程思想最早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以過程辯證法遠遠超出了他的時代局限使過程思維保持著巨大解釋張力。主流研究觀點認為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始基定位為“火”,這並未真正把握住赫拉克利特“過程之流”的本體內涵。黑格爾曾鮮明指出:“赫拉克利特不能再像泰利士一樣把水或空氣之類的東西認作絕對的本質。”“所以在赫拉克利特那裡,存在著的絕對本質不能作為一種現存的特點(如水)而出現,反之水是作為自身變化著的東西而出現,換句話說,水只是過程。”從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為對“在者之在”的界定來看,火者之存在在於“它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但火併不是預成始基,火的本體是運動、變化和過程,“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永遠不斷地更新”, “無物常住,一切皆流”才是赫拉克利特哲學的實質與核心。赫拉克利特把火視為變化過程,因為“變”(即生成)才存在,火與變化過程直接同一,“這個變就是原則”,質言之,不是因為“火”才變化,而是因為變化才成為“火”,確定的東西變易、汽化、蒸發,已經蘊涵了差異、聯繫、過渡、轉化的哲學意蘊,“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通過鬥爭而產生的。”並且赫拉克利特表達了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相輔相成和相互轉化的辯證法。在赫拉克利特那裡世界作為過程而存在具有普遍本質——“命運,必然性”,赫拉克利特“就是第一次說出了無限的性質的人,亦即第一次把自然了解為自身無限的,即把自然的本質了解為過程的人。”黑格爾說:“赫拉克利特把絕對本身了解為這種過程——了解為辯證法本身。”“這是必然的進步,這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作出的進步。” “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柏拉圖的《蒂邁歐篇》表達了關於事物永遠處在生成和消滅的過程之中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的周遭世界生滅變易是經驗的基本事實,它包括運動、生長、死亡、進化、衰落等含義,所有事物都處在成長和凋謝的過程中,變化過程有四種基本動因,一切事物都是從潛能到現實的過程。
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祛魅理性抗拒封建神學,像倍爾那狄諾、特勒肖、布魯諾等不同程度地認識和描述了世界發展的過程性。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把過程辯證法引入歷史分析,他把人類社會描述為平等——不平等——新的平等的發展過程;狄德羅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相互過渡的,無論動物界還是植物界,每一生物個體都有產生、成長和衰亡的過程,“一切都在變,都在過渡,只有全體不變。世界生滅不已,每一剎那它都在生都在滅,從來沒有例外,也永遠不會有例外”。十九世紀,康德提出了潮汐延緩地球自轉假說,包括地球在內的天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有其產生和滅亡的過程,整個宇宙處於生成死毀的發展過程中。費希特以自我為基礎把自我描述為自我設定自身——自我設定非我——自我設定自身和非我的“正反合”過程,意識到自我是經驗世界的根據,事物發展的根據不在自我之外而在自我自身。謝林承認事物的普遍聯繫和自然界的進化發展,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絕對同一性”的發展是從不自覺到自覺、從無意識到自我意識的過程,自然界經歷了質料、物質和有機體三個階段,是機械性與合目的性、必然與自由的統一,而人類社會的“整個歷史都是絕對不斷啟示、逐漸表露的過程。”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綜合了康德的“三一”式與費希特的“正反合”系統地把世界描述為過程,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且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西方現代哲學中柏格森批判了理智化的分析方法,以意識哲學為切入進一步強化了過程的本體地位,真正認識對象的運動是一個連續的流,事物的本質是它能動的、向上的、跳躍的、活生生的、持續的存在——綿延,實在就是綿延,事物通過產生衝動而實現創造性進化,一切進化都是以精神生命衝動為動力持續不斷的創造過程。懷特海第一個明確將過程作本體研究,過程就是實在,過程與實在世界同一,世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過程是世界的普遍原則,過程產生了現實實有之間的聯繫,宇宙是一個聯合的宇宙,懷特海確立了一種哲學解釋原則。
縱觀上述過程哲學,它們還基本停頓在對世界的思辨解釋,或者是對世界本質的素樸猜測而拖著一條“循環論”的辮子,或者把過程設定為無人身理性的展開,或者反對傳統實體觀卻把過程歸結為實在,實體思維如陰魂不散纏繞其中,它們並未真正超拔出傳統形上學的窠臼,最終淪為柏拉圖哲學註解。癥結在於拘泥原子式地考察世界,從而使過程哲學成為“署名”的個體思辨,就像處在玻璃瓶中找不到形上學的現實出口。如有學者認為“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就像一隻正在蛻皮的蟬”,他的視角是一種“無主體”狀態的平面化靜態視角。
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引入社會實踐參量,以實踐過程論終結了舊的思辨過程哲學,開闢了哲學解釋的全新視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過程哲學,內涵現實性與辯證性維度。
學界認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阿基米德點,但是對於實踐在何種意義上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則見仁見智、爭鳴不斷。問題涉及對實踐本身的解釋,從一定角度看實踐決定理論而實踐又是在理論決定下的實踐,如何超越這種循環解釋?本來實踐內涵“思維”與“存在”兩個維度,而又如何稱實踐為“把思維和存在統一起來的現實中介”?如果把實踐歸結為本體涉嫌一種實體思維的復辟,那么把實踐歸結為主體性解釋原則,又是否存在自我中心論的嫌疑?
在我們看來目前實踐論(是指以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是實踐為核心的觀點群)的困境在於有意無意地迴避了對恩格斯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或者不能對哲學基本問題作出正面回應,因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理解為實踐還不夠,須把實踐理解為一個過程,實踐是一個過程。有誰不把實踐視為過程?然而把實踐視為過程彰顯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解釋原則。過程體現著思維與存在的基本矛盾,思維與存在是對象性關係,它們存在的至根原因在於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種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達到現實的因果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從單純的“思維”出發說明世界,把“存在”歸結為“思維”;也不是從單純的“存在”出發說明世界,把“思維”歸結為“存在”,而是在思維與存在的相互作用規定的過程中說明思維與存在本身,“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因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所以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於凌駕於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即包含著對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思維與存在通過相互作用確證自身,沒有存在即無思維,沒有思維也無所謂存在,“非對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脫離這種對象性關係追問何謂思維何謂存在是設定不存在存在,因而是一種無解的抽象。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認為人的認識不可能跳出自己的頭腦;葛蘭西認為,當形上學唯物主義說出客觀性就是指人類意識之外的實在性和人類之外的自然界是永恆的時候,實際上是一種神秘主義;胡塞爾批判了哲學觀上的自然主義態度不考慮認識如何可能而把通過認識獲得的認識當作不言而喻的。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休謨認為知覺之外一概不可知,康德認為不能認識物自體,維根斯坦認為對神秘之域必須保持沉默……所有這些都先行地把思維規定為個體思維,或者思維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思維。誠然思維呈現於一個個個體,但思維的本質卻是社會性思維,恩格斯鮮明指出:“什麼是人的思維。它是單個人的思維嗎?不是。但是,它只是作為無數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的個人思維而存在。” “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而且“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實踐過程展現出思維與存在為一種互動結構,人“意識到必須和周圍的個人來往,也就是開始意識到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通過實踐交往行動確證思維的真實性,像巴赫金的對話主義十分突出地強調了人類語言活動的雙向交流特性;羅爾斯主張從倫理和政治兩方面重建社會正義理論和自由主義的社會政治哲學;哈貝馬斯主張在社會批判理論或交往行為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普遍語用學的方法建構“商談倫理”,這些都指認相信通過社會實踐能夠解決意識內在性難題。
馬克思主義實踐過程辯證法超越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知性對立,實踐過程辯證法明示,“本原”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過程本身。本體只具有“終極性”(它不是終極本身),這意味著終極是一種基於實踐的理想的邏輯設定,一個理想因為實踐而終結,一個新的理想因此誕生,人的存在注定為這樣一個自我肯定與否定的過程結構,從而印證了蘇格拉底對哲學“認識你自己”的規定,本體的本質不是擁有終極而是對智慧的愛和對終極追求的過程,正如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所指出的:“事情並不窮盡於它的目的,而窮盡於它的實現,現時的整體也不僅是結果,而是結果連同其產生過程。”馬克思強調“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本質合一,“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解釋為革命的實踐。”實踐過程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整個世界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類做出的重要哲學貢獻。
三
馬克思哲學變革意味著一種新思維方式——實踐過程思維方式的確立。“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活動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評價客觀對象的基本依據和模式”,思維方式也就是思維活動中相對穩定的模式、程式和習慣,亦表明人們考察事物的不同視角。現代哲學思維是一種關係思維、創新思維和過程思維,事物的過程是多種因素耦合的形態,其靈魂是可能性高於現實性。懷特海的過程思維方式旨在批判、超越二元對立傳統,試圖將本體與現象、一與多、動與靜、永恆與流變、存在與生成、心與物、事實與價值等統一起來,因而是一種生成性、開放性、創造性、動態性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實踐哲學超越了傳統思辨哲學,確立了實踐過程思維方式。所謂實踐過程思維方式,就是現實、感性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通過一定手段而進行的主體活動,它把主觀和客觀、本質和現象、目的和實現等等相互作用中的對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動整體,人、自然、社會都處於生成性的實踐過程中,體現著否定性的自我統一,通過創造而實現進化;又通過對象性存在關係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互動生成。馬克思哲學實踐過程思維方式:首先,強調“對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推動哲學家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理論的本質或現實性即實踐性,實踐理性高於理論理性;其次,認為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一切事物都作為過程而存在,將自然、社會、人看作與實踐活動相聯的不斷變化、生成的過程,實踐過程是人確立自我價值的根基;再次,主張事物的歷史生成性。“世界從本質上是某種從混沌中產生的東西,是某種發展起來的東西、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實踐過程思維方式不同於傳統實體思維方式的預成論,認為一切存在是生成中的存在,整個世界是生生不息的過程;最後,強化對象性視角。實踐本身具有兩極性,體現為人實踐過程中的主體與客體、理性與非理性、科學與價值、現實與未來等的矛盾——概言之——思維與存在的矛盾。對象性視角是一種關係思維,任何事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關係中,以對象性理解人與物、理性與物質以及以人為主導的內在統一和在相互作用中看待一切事物及一切問題。就其套用性而言,所謂過程思維方式就是指人們在分析事物時把事物視為發展過程,找出構成過程的要素,劃分過程的階段,甄別過程的相互聯繫,考察過程的環境與條件,從而決定過程的存續與轉化。
馬克思創立了以實踐範疇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看作一個過程,給世人展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即實踐過程思維方式,實踐過程思維方式是馬克思哲學把握屬人世界,理解、詮釋和評價一切哲學問題的根本思維方式。以實踐過程思維理解發展的實質能夠克服目前發展哲學研究的不足,流行的觀點從狹義上理解發展,造成難以把發展哲學同社會哲學等發展學區別開來的困境。馬克思實踐過程思維把自然、社會和人的發展看作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過程辯證法包含了否定性的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以過程為基點的思維方式從對象意義上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並試圖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構成一種哲學解釋原則。
過程思維堅持系統性、動態性、整體性、持續性分析,發展作為過程貫穿著事實與價值、科學與人文、理性與非理性等本體性矛盾,發展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不斷克服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求得它們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無疑發展哲學研究的中心是人,但人立於天地之間,處於自然、社會、思維三界的交匯點,是物性、感性、理性的三重存在,人在現世中注定成為一種時間結構,過去、現在與未來結構性地生成人及其類的歷史。發展哲學面對發展,離不開對人的社會位、生態位和宇宙位的反思,歸根結底是要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關係。宇宙論的世界觀為人們的發展觀念提供終極信仰,辯證自然觀制約著人們的生態意識,科學的社會發展觀念則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為旨歸。應該說從人生觀、社會觀、自然觀和世界觀的廣義統一中理解發展哲學才是合理思路。
在當代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遭遇著林林總總的問題,其中“發展才是硬道理”為發展過程的中軸原理,但這絕非意味一種僵化解釋,在一個超越了“物質主義”的後物質主義背景下“發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反思性的,追求一種平衡式發展就具有了“硬道理”意蘊。同時,中國當下壓縮時空的轉變帶動著文化結構的變動,實質是人們價值觀念的變遷,其中所表達的是人與對象的多重矛盾。如何審視這一狀況?把它置於馬克思主義實踐過程辯證法視域內就可獲得合理性與合法性解釋。
參考文獻:
(1)恩格斯.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9—50.
(2)高清海.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2.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94.
(4)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1.(5)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3.(6)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00.
(7)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3.
(8)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11.
(9)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295.
(10) 恩格斯.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51.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1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13)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1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1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7) 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上卷)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
(18) 恩格斯.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
(19)高清海. 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