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采參習俗

長白山采參習俗

撫松縣素以“人參之鄉”聞名於世,撫松縣申報的“長白山采參習俗”作為中國采參習俗唯一的代表,表明撫松的人參歷史和人參文化代表了中國的人參歷史和人參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的文化及經濟價值。“長白山采參習俗”包括崇拜信仰、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傳統技能、專用語言、行為規則、各種禁忌、挖參技術、野外生存技能以及平等民主、團結互助、吃苦耐勞、不畏艱險、誠實守信、保護環境、惠及後人、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優秀傳統。

長白山采參習俗簡介

2008年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白山采參習俗長白山采參習俗
申報: 吉林省撫松縣
公布:1000 Ⅹ-93
長白山人參,滿語為奧爾厚達,意為百草之王,民間又稱地精、神草、鬼蓋、長壽花、棒槌等。人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掌狀複葉,輪生。初夏時開花,花小,淡黃綠色,傘壯花序,單個頂生。果實扁球形,紅色。
在長白山區,挖參通常在穀雨後、白露前這段時間。進山采參時,一般是幾個人或十幾個人一夥,稱為拉幫;也有一個人進山采參的,即單棍撮。拉幫進山時,有一個大夥都信得過的且有豐富放山經驗的山裡通當把頭。采參工具有鹿骨釺子、索拔棍、快當刀、快當斧子、紅絨繩、油布、銅錢等。入山時,采參人都帶著小米、鹹菜和炊具。進山的第一件事是選好地場,在窩風向陽山坳里用樹幹、樹皮搭個窩棚,稱之為壓倉子。再搭個老爺府,供奉山神爺老把頭。采參人搜山時橫排前進,彼此距離約一棍,稱之為排棍;排中間的人叫挑桿的;第一次放山的采參人(稱初把)在邊輥和挑桿的中間,也稱之為壓趟子。

長白山采參習俗淵源

人參的名稱很有特色,一年生的人參由三片小葉構成,俗稱三花子;二年生的由五片小葉構成,形如人手,俗稱馬掌子;三年生的兩個杈,每杈五片葉,俗稱二甲子;四年生的三個杈,俗稱燈台子;五年生的四個杈,俗稱四品(也稱批、匹)葉;六年生的五個杈,俗稱五品葉;也有生六個掌狀複葉的,俗稱六品葉,但很少見,因為人參長到六品葉就不再長葉了,所以六品葉最珍貴。
人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因含有豐富的人參皂甙、人參酸、蛋白質、酶類、多肽、胺基酸、人參多糖、人參揮髮油、人參二醇、人參三醇、植物硫酸、維生素等,所以,人參專治虛症發熱、頭痛反胃、小便頻數、內傷中風、病後體虛失血等症。人參具有滋補強壯、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能力,降低疲勞,提高血液中血紅素的含量、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於治療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臟疾病、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症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放山人如果發現了人參,就要大聲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接問什麼貨?發現人瞅準以後就要立即回答,說出幾品葉,然後大夥接著說快當!快當!,這叫接山。如果喊錯了,發現的是一棵草而不是人參,也要挖出來拿著,這叫喊炸山了。有時發現的不是一棵人參,而是一片或一簇,就按打頭的一棵是幾品葉來回答。人參要由把頭挖,先用栓有銅錢的紅絨繩套在參葉上,為的是給人參帶上籠頭,怕它逃跑了。也有用草帽蓋住人參的。接著,把頭要在人參周圍的地上劃一米見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個人的索拔棍,稱之為固寶。其他人點燃蒿草熏蚊蟲,以便把頭集中精力挖參。挖參時先破土,然後用光滑的鹿骨釺子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挖參須子。把參須周圍的土摳淨後,再用青苔茅子將參拉出來。隨後,用青苔茅子、樺樹葉、摻上一些原土,把人參包起來,用草繩打成參包子。大的參包子由把頭拿著。挖完參要砍照頭,即由把頭在附近選一棵紅松樹,朝著挖參的方向,從樹幹上剝下一塊樹皮後,在白茬樹幹上用刀刻槓。放山的人數刻在左邊,有幾個人就刻幾道槓;右邊刻的是幾品葉參,幾品葉就刻幾道槓,這是為了使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挖過人參,是人參生長區。
古老的長白山采參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