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廣西長洲]

長洲[廣西長洲]

長洲區位於梧州市區西部,東北鄰蝶山區和蒼梧縣長發鎮,西南與蒼梧縣龍圩、人和鎮和藤縣塘步鎮相壤,梧州市人民政府駐地和在建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協綜合辦公大樓均坐落於轄區內,該區將成為梧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洲區水陸空交通便利,長洲島是全國第二大內陸島,梧州長洲民用飛機場建於島上,水路可直通桂林、南寧及粵、港、澳。陸路有321、207國道,南梧二級公路以及在建的蒼(梧)郁(廣東鬱南)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貫通。

長洲區的前身為梧州市郊區。1951年4月,梧州市郊區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月撤區並鄉,同年10月設立紅旗人民公社,1984年9月,恢復梧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市委確定郊區黨委、政府為縣處級建制。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梧州市郊區,成立梧州市長洲區。轄原市郊區長洲鎮和新興、龍新、平浪3個村,以及從蒼梧縣劃入的倒水鎮、蝶山區大塘街道辦事處。全區總面積377.76平方公里,總人口14.38萬人。

長洲區是梧州市主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1956年和1975年,分別有某地面積1038畝和4500畝。2002年蔬菜產量6.27萬噸;水產品產量5248噸;肉豬出欄10.199萬頭;家禽出欄349萬羽。全區的經濟支柱是鄉鎮企業,2002年有大小企業2292家,企業總收入29.28億元,占農村社會總收入的93.22%。林地面積28.196萬畝,1999年調查森林覆蓋率62.82%。20世紀90年代後期,有3個村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價)3.94億元。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25.29億元。財政收入5870萬元,比1990年增加 14.7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比1990年增加3.20倍。

郊區黨委、政府建立以來,堅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了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展了農田水利建設和鄉村道路建設。改革開晚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設。20世紀90年代後期,連續4年獲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雙文服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郊區的文教事業蓬勃發展,賽龍舟歷史悠久,多次在市龍舟賽獲得名次。改革開放後,創作了不少新歌舞,並在梧州市全市文藝匯演獲殊榮。早在清光緒末年,長洲島就開辦蠶業學校,2001年,全區有國小19所,境內有中學5所。該區人才輩出,在清代曾有“蒼梧六舉長洲四”之譽,全區有進士11人,舉人36人。

建置沿革 梧州市郊區建於1951年2月,由河濱鎮的九龍。太和。新民等村和蒼梧縣第三區的旺步鄉及第四區新華鄉的錢鑒村等一鄉4村合併而成。同年4月,成立郊區人民政府。分設和平、東興、旺步3個鄉,20個行政村,人口9937人。1952年2月19日,增設西興、塘源2個鄉。1953年2月11日,增設高旺鄉。1953年,撤銷郊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翌年6月,復稱郊區人民政府。次年8月,又改為郊區公所。1956年6月,郊區下轄的5個鄉改為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月,撤區並鄉,分設三雲、旺步2個鄉人民委員會。8月,三雲、旺步鄉和由蒼梧縣劃入的扶典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為紅旗鄉。10月,梧州市紅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原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

1960年4月,增轄蒼梧縣劃入的龍新生產大隊。1970年11月,又增轄蒼梧縣劃入的正陽等12個生產大隊。1976年4月,成立郊區革命委員會,轄紅旗人民公社。1979年2月,撤銷郊區革命委員會,分設紅旗、長洲。扶典3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2月,梧州市人民政府將紅旗公社的東興大隊劃出歸市蝶山區管轄。1984年9月23日,恢復郊區人民政府,郊區轄長洲、龍湖、城東3個鎮,19個村民委員會,322個村民小組。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長洲區。政府駐地由新興一路勝龍里10號移址新興二路193號,並於當年8月舉行辦公大樓喬遷和長洲區成立授匾儀式。轄長洲鎮、倒水鎮,大塘街道辦事處。興龍辦事處,共35個村(社區)居委會,625個村(居)民小組,32268戶(其中農業戶22942戶),143800人(其中農業人口88741人)。

自然環境 長洲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其間。年平均溫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對濕度78%,年無霜期長達341天,年太陽輻射量113. 454千卡/厘米。土地以紅壤土為主,從可利用方面分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類,基岩以砂頁岩分布最廣,花崗岩次之。有大小山峰30座,最高的天子頂,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從境內通過。屬長洲區轄內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較大河流有17條,集雨面積約163.36平方公里。

鄉鎮企業 清朝嘉慶年間,長洲就有蜜棗製作工場。民國年間,長洲絲織品頗有名氣。1958年有社隊企業3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企業被迫停辦,1978年有社隊企業193家,總產值611.36萬元。1985年後,鄉鎮企業形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飲服務業4大支柱。1990年發展至1448家,總收入4083萬元。1995年,鄉鎮企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0. 1%,龍湖、長洲、城東3個鎮被評為梧州市明星鎮;新興村企業收入超億元,成為自治區百強村之一。1995-2000年,有外資企業42家,營業收入2.四億元,稅金753.9萬元,1998-2000年,產品出口貨值6769萬元。1997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5.28億元。1994-1997年連續4年獲自治區“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區)”稱號。1998-2001年,郊區政府在貫徹《鄉鎮企業法》的同時,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強郊區鄉鎮企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的優惠辦法》等檔案。2001年鄉鎮企業總收入25.91億元。4年間,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75%,營業收入增長14.11%,固定資產累計投入2. 235億元。2002年,營業收入29.28億元。

土特產品 有長洲蜜棗、蠶絲織品(絲織漁池布)、響水桑寄生、各種規格魚苗、長地玉蘭花、青皮冬瓜、華堂肉桂、春冬蜂蜜、火山甜筍、井底米粉等。

蔬菜 市郊區蔬菜生產歷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東興、高旺和長洲島等村農民,都以種植商品菜為生。解放後,郊區人民政府貫徹“以蔬菜生產為主,為城市服務”的方針,確定東興、和平鄉為蔬菜生產基地面積400多畝。1953年,發展至733畝,上市產量290萬公斤。1971年,將增轄從蒼梧縣劃入的長洲、泅洲島上5個大隊,列為蔬菜生產基地。當年,有蔬菜基地面積4500畝,上市蔬菜產量1650萬公斤。1979年後,將河口、龍華、龍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40畝,上市蔬菜3345萬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79畝,蔬菜上市4599萬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積6370畝,蔬菜上市量5215.4萬公斤。

20世紀60年代起,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新良種,建立和健全科學技術管理機構和科技網路,推廣套用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保護地膜、小棚育苗和遮陽網、防蟲網。2001年,蔬菜品種由1953年的53個,增至102個,不少反季節蔬菜,四季常青,做到上市蔬菜數量足,無淡季,品種多,質量好。

糧食、經濟作物 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1954年水稻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量2405噸,畝產156公斤。1972年播種面積3.49萬畝,總產8160噸,畝產234公斤。改革開放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部分水田改作魚塘和甘蔗、菜地。1992年水稻播種面積 l.74萬畝。2001年為 l.59萬畝,總產量分別為4791噸和4866噸,畝產分別為276公斤和306公斤。2002年水稻播種面積1.35萬畝,總產量437萬公斤,畝產324公斤。此外有少量玉米、小麥和紅薯。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1955年有甘蔗面積543畝,總產量1459噸,畝產2.69噸。1975年,種植面積7599畝。1992年3621畝,總產量1.09萬噸,畝產3.01噸。隨後由於糖廠轉產,郊區不再種植甘蔗。經濟作物還有少量木薯和蠶桑。

畜禽業 畜禽業以生豬、雞鴨為主。1950年生豬存欄1758頭,1957年5749頭,公社化時強調集體飼養,生豬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後,鼓勵農民養豬,1985年生豬存欄6.917萬頭,肉豬出欄1.998萬頭,2002年生豬存欄7.96萬頭,肉豬出欄10.08萬頭。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為主,數量不多,公社化大辦食堂時,限制家庭養禽,數量更少。改革開放後,家禽飼養飛速發展,1985年家禽出欄30.5萬羽,2002年出欄349萬羽,禽蛋產量1421噸。

水產業 水產業主要是淡水漁業。長洲區氣候暖和,水資源非常豐富。長洲島素來是天然的優良魚島。當地江河捕撈歷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獻記載。天然的“長洲魚苗”享譽國內外。直至“長洲魚苗坐飛機”漂洋過海,落戶異邦。這在當時曾一度傳為佳話,至今“長洲魚篩”廣為業內人所用。民國19年(1930年)魚苗捕撈量38億尾,1973年37.52億尾。此後,長洲家魚人工繁殖技術逐漸成熟。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為因素,環境破壞嚴重,水患不斷,水質惡化,天然魚苗產量急劇下降,1987-2000年,年產量不足1億尾。2001年魚苗產量明顯上升,當年魚苗產量2.56億尾。1978年,成魚捕撈41噸,1989年87噸,2000年119噸。

解放後,全區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長洲的池塘養魚水平較高。據統計1950年、1974年、1990年、2000年的池塘面積分別為350畝、3553畝、5174畝、8329畝;1972年、2002年的畝產量分別為8l.38公斤、610.79公斤,總產量分別為26.35萬公斤、514.90萬公斤。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5248噸。

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長洲人開展集約化的網箱養魚。1991年、1995年、2001年,網箱面積分別為100平方米、2048平方米、8984平方米,總產量分別為3000公斤、7.18萬公斤、72.10萬公斤。2002年,網箱面積發展到12311平方米,總產量110噸。

林業 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覆蓋率為28.6%。1972年,有林面積17.93萬畝,其中用材林10.35萬畝,經濟林870畝。總蓄積量22.4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1.57%,綠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華堂、思扶、扶典、河口、雙橋、龍平、龍華、平浪、新民、龍新等村。1991年,林業用地27.45萬畝,其中有林面積25.95萬畝,占林地面積94.54%。森林覆蓋率62.6%。同年,實現消滅荒山目標。1994年,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1999年和2000年,華堂、思扶和龍新村,分別獲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的綠化“千佳村”稱號。1999年,有林面積26.63萬畝,其中用材林22.65萬畝,經濟林2.83萬畝,總蓄積量57.6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82%,綠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積26.11萬畝,林木蓄積量65萬立方米。

園藝作物 園藝作物主要有果樹、花卉、盆景。解放前,種植水果較少,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果樹共有6171棵。解放後,水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品種也隨之增加。1953年,有水果面積290畝,產量148.l噸。1965年,建立村級果園7個,種植水果面積1244畝。1974年,在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聯辦的千畝紅嶺果場的示範作用下,有14個大隊建立了百畝果場,加快了水果生產的發展。1983年,有大隊果場16個,生產隊果場72個,林植水果面積4465畝,產量844.5噸。1985年,取消水果派購任務,調動了農民種果積極性,出現農民大辦果場、山莊熱潮。1990年,種植面積達9792.4畝。2001年,水果種植面積9570畝,產量1772噸,分別比1953年增加9280畝和1623.9噸。2002年,水果面積1.02萬畝,產量1833噸。

水果品種主要有:柑橙、蕉類、芒果、李、梨、沙田袖、荔枝、龍眼、柿子、石榴、鳳梨等。種植花卉、盆景較多是長洲鎮的長地、竹灣和龍華村。

交通 交通以水陸交通為主,梧州機場坐落在長洲島。水上交通由於清江、西江、枝江流經郊區,北可通桂林,西可通南寧、百色,東可通廣州、香港、澳門。20世紀60-70年代,開通了旺步、塘源、扶典、龍新。思扶、華堂、平浪、三龍和長洲等18個村的鄉村主幹道。90年代部分主幹道鋪設了混凝土路面。2002年,公路總里程296.7公里,其中國道2條,里程43公里;縣道3條,里程20公里;鄉道13條,里程90.8公里。等級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比重達100%,二級公路占38.55%。2002年,全區擁有車輛582輛,其中客車62輛,貨車250輛,拖拉機270輛。

財政 1986年前,郊區本設定財政管理機構,由市財政局(科)直接管理。郊區人員工資、福利、公務費、會議費等一切費用,制訂預算計畫,報市審批,由市財政局撥給,費用不足時,再申請追加。1987年,郊區設立一級財政,當年自行組織收入192.24萬元。1988年,財政實行“核實收支基數,遞增上解收入包乾,超收全留,歉收自補”辦法,當年財政收入395萬元。隨後郊區政府積極發展生產,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加強稅收征管,堅持適當從緊,抓好增收節支,使財政收入穩步上升。1995年,財政收入2070萬元,2001年財政收入4788萬元。開支堅持量入為出,保證重點,照顧一般的原則。1988年財政支出250萬元;1998年和2000年財政支出分別為3195萬元和3760萬元。2001年財政支出為4714萬元,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結餘。2002年,財政收入5870萬元,支出5434萬元。

村民收入。解放前,郊區農民大部分靠祖耕田地和打工賣柴取得收入。土改後,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產收入較穩定。1956年至20世紀70年代,農民收入主要靠集體分配所得和一些家庭副業作補充。集體人均純收入在40-120元之間。改革開放後,村民人均收入顯著增加,1987年、1995年、2001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563元、1689元、3053元。2002年,人均純收入3255元。村民在信用社的存款餘額逐年上升,1993年、1996年和2001年存款餘額分別為6040萬元、1.378億元、1.8l億元。2002年存款餘額1.87億元。

人民生活 村民生活消費。解放前,農民生活清苦。解放初,農民分得了土地,基本能吃上兩粥一飯。1962年,人均口糧260.49公斤,1985年249.85公斤。1996年百戶調查,人均食大米137.89公斤,食肉及其製品31.65公斤。2001年百戶調查,年人均食肉及其製品36.6公斤。人均衣服最少有4-5套,鞋襪3-4雙;青年男女講究時款,中老年人也極少穿補丁的衣服,冷雨天勞動,多穿水鞋。80%以上村民新建磚混結構樓房,不少農戶還進行裝修,全郊區人均住房面積35.6平方米。民眾出街入市,多是車船代步,華堂村不少農民,上山勞作也坐機車。2000年,全區有機車4770輛,中巴、的土62輛,腳踏車有3萬多輛。此外,多數農戶擁有高級家具和各種家用電器及燃氣爐具,不少家庭用上程控電話、BP機和行動電話。

水利建設 郊區地勢較低,易受洪災也易內澇。為防洪澇,1954年起至20世紀70年代,築起防洪堤30處,共長39.87公里。80年代至2001年,主要對防洪堤加高加固。1998-2001年,郊區各級政府投資3096萬元,加高加固防洪堤28.2公里,修復水毀缺口 45處,長達27公里。加高加固後,長洲島可防禦24米洪水,其他村可防禦23米洪水。為解決內澇水患,1968-2000年,建起排澇機站25處,裝機和水泵各30台,保護耕地3750畝。為解決耕地灌溉用水,1952年開始用柴油機抽水,1968年有柴油機12台,136匹馬力,抗旱面積380畝;1958-2000年,建有電灌站8l處,裝機82台1383.8千瓦,灌溉面積8901畝。60-70年代,建設噴灌工程 62項,裝機 64台875千瓦,噴灌面積1162畝。80年代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噴灌站部分不再使用。

村鎮建設 20世紀60年代前農民住房較簡陋,70年代部分農民建了泥磚瓦房。80-90年代,80%以上農民建了磚混結構樓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35.6平方米。村委(大隊)辦公用房,60-70年代普遍為磚瓦樓,80-90年代,有16個村委會已新建了磚混結構樓房。1978年至80年代,3個公社建了辦公樓,建築面積共2865平方米。2003年2月,3個鎮的辦公樓分別進行裝修,外牆貼上瓷磚。

20世紀60年代起,郊區架設了用電網路,80年代各鄉村全部解決了生產生活用電。80-90年代臨江兩岸鄉村,安裝了自來水,山區鄉村則採用管引山泉水,解決了人畜飲用水困難。1993-2000年,郊區建成衛星廣播電視接收站8個,歷個村安裝了閉路電視,6萬多人能看到廣播電視。1991年,在龍新11組建成畜禽交易市場1個,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90年代至2002年,修、擴建村級小市場5個。

黨的建設 梧州市郊區黨組織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1951年2月郊區政府成立後,堅持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翌年,市組織上改婦作組到郊區開展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剩產力,調動人民民眾積極性。1954年郊區黨委成立後,組織民眾通過合作化運動,變革了個體土地私有為農民集體所有。並組織建立黨基層組織,培養發展黨員。60年代中朝前,發動黨員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初步建起了為城市服務的副食品生產基地,社隊企業開始興起。70年代,紅旗公社黨委發動各大隊、生產隊開辦集體林場、果園,大搞水利和鄉村道路建設,發展社隊企業。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與統分結合的“雙經營”體制,經濟生產快速發展,199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71萬元,比1978年的1154萬元增加9.2倍。2002年農村社會經濟總收入31.41億元,比1990年增加25.68倍。

郊區黨委、政府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特別在改革開放後,根據上級有關指示,充實和增強了各級領導班子和有關工作部門的力量。1987年郊區機關和3個鄉有幹部137名,2001年有幹部466名。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也在壯大,1987年有黨委5個,黨總支部1個,黨支部46個,黨員1384名;2002年有黨委6個,黨總支部18個,黨支部140個,黨員2227人。

法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特別在90年代,黨委、政府在開展“三五”和“四五”普法教育的同時,還開展了黨風黨紀教育,革命傳統和先進人物事跡教育,開展擁軍優屬、“五好”家庭和“四有”公民等教育活動。1994-1997年,郊區人民政府連續四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啟治區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9-2001年,堅持鄧小平理論教育幹部民眾,學習實踐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開展雙擁工作,1999年市郊區獲國家民政部授予“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區”稱號,2000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雙擁達標先進單位”稱號。

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梧州府在長洲島開設梧州中等蠶業學堂,這是廣西最早創辦的職業教育學校。民國年間,建有國民中學。解放初期,有國小利所,學生2800多人。1957-1979年有民辦中學2所。1980年,境內有中學5所,國小19所,國小在校學生9600多人。1991年,市將郊區境內的中學2所、國小19所下放給郊區政府管理。1991-2001年,郊區政府投入教育建設資金875.5萬元,對絕大部分校舍進行重建(含水毀修復)。同時狠抓教育“兩基”工作。經1997年和2001年自治區政府兩次評估驗收,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並獲“自治區‘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郊區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415人;國小19所,學生9425人;中學、職中各1所,學生975人;電大1個班上53人。此外,郊區境內有市辦的4所中學,招收郊區學生。

科技 解放初,以推廣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為主。1979年,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分別建立農技推廣站、農科組和農科小組。全區有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1685人。改革開放後,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進良種。其中引進品種畜禽15個,水產20個,蔬菜58個。1985-1998年,舉辦蔬菜技術培訓班212期,培訓農戶7211戶。1992年,郊區政府實“施“科技興郊”戰略,湧現種菜能手300多人。2000年,推廣薄膜小棚栽培 3500畝,1995-2001年,遮陽網示範面積累計達1.83萬畝。林業生產採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技術,有效地防治馬尾松毛蟲和肉桂枝枯病。1981年以來,科技成果有10多項,其中獲自治區獎勵5項,獲國家科協獎勵1項。2002年2月,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

文化 郊區民間的舞醒獅、對山歌歷史悠久,解放前後持續不斷。20世紀50-60年代,按各時期的形勢要求,編演的劇目主要有《寺沖人民幸福多》、《避孕後的幸福》、《山花爛漫》和演鹿兒劇等。1985年,郊區文化館成立,19個村均設有文化室,舉辦了多次全區書法、美術、攝影展覽;1993年,不少村開設萬冊圖書館。1996年郊區成立了藝術團,先後成功舉辦了《走向春天》、《撤歌新世紀》、《歌海情》、《歡騰的熱土》等大型文藝匯演,其中《歡騰的熱土》獲市特等獎,小組唱《山村新日夜》獲自治區2000年“八桂群星文藝匯演”一等獎。

衛生 解放前,民眾求醫主要靠中草藥醫生。天花、麻疹、范換寺時有流行。解放後,1950年,成立市第一衛生所,負責市郊農村衛生工作,有醫生5人。1953年,成立郊區衛生所,有醫護人員6人。1958年,建立紅旗公社中心醫院,有醫務人員24人,病床40張。各大隊成立衛生所,有醫務人員30多人。1962年、1979年,長洲、扶典衛生院相繼建立。1971年,培訓農村醫生174人,接生員179人。歷年來,衛生院工作以婦幼保健、衛生防疫為主,對天花、流行性腦膜炎等進行免疫預防接種。1982年始,實行兒童計畫免疫接種保償制度,免疫苗全程接種率90%以上。2002年,郊區3所衛生院共有醫務人員65人,病床38張。有鄉村醫生153人。

體育 武術、舞獅、賽龍舟等民間體育歷史悠久。解放後,每逢喜慶日子,特別是春節期間,武術隨著獅隊在鄉村競相表演。每年端午節,都有幾艘龍舟參加市的競賽。20世紀90年代,龍華泅恩洲龍舟隊曾經多次奪得第一名。此外,球類運動蓬勃發展,1996年在自治區第三屆農民運動會上,郊區桌球選手取得團體單打第四名。1998年起,各鎮多次舉辦‘信用杯”體育比賽,每次參加競技選手逾2000人。2000年10月,舉辦了郊區第一屆運動會,參賽運動隊9支,運動員500多人,比賽項目有田徑。球類等10多個。

旅遊景點 有西江河中的龍洲批峙,旺步的火山夕焰和允升塔以及聖文園、長洲島的長島飛虹、高旺的八寶塘和炳蔚塔、龍新的玫瑰湖、龍平的東華庵等。

文物古蹟郊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有東漢乾欄式銅倉等3件;古墓有高旺鳳凰山的南明王族墓葬群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吳廷舉工部尚書墓等7處。

重要事件 1926年,錢鑒村鄉農會成立。同年5月,建立郊區農民協會聯合會辦事處,林培斌、黃人權、罩露如等為負責人。至1927年3月,建立了18個鄉農會,會員達1320人。2002年3月,經梧州市人民政府審批,龍湖、城東劃定為革命老區鎮,新民、新興、高旺、平浪、扶典、河口、雙橋、竹灣等8個村劃定為革命老區村。

1956年,長洲鄉張朝倫被評為全國漁業勞動模範,赴京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接見。

1959年6月,紅旗人民公社獲國務院授予1958年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進集體”稱號。

1994年6月ZI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率領國務院有關部委辦領導到長洲、泗洲、泗恩洲視察災情

人物 清代,士子輩出,曾有“蒼梧六舉長洲四”之譽。全區有舉人36人,進士11人。光緒三年(1877年),關廣槐考取進土,其長子關冕鈞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也考取進士。關冕鈞力倡“鐵路救國”,曾任翰林院編修、京綏鐵路局總辦。民國期間,任南北議和代表、晉北榷運局局交等職。多次赴歐美考察,建議開闢西北邊題,一生與其兩子一起為發展國家鐵路奮鬥。民國時期,任國民黨副團(縣)級以上官職的有21人。解放後,有自治區(省)級以上英模、先進工作者25人。20世紀對年代,紅旗公社幹部何友嘉、練輝南,長洲農民汪明森、陳火土作為中國農業專家赴非洲的咖篷、盧安達、聖馬利諾執行援外任務。

長洲區政區表

(2003年4月,轄2鎮2街道辦事處)

長洲鎮(7村):泗洲村、正陽村、寺沖村、長地村、竹灣村、龍華村、龍平村

倒水鎮(1街17村):倒水街、倒水村、龍江驛村、富萬村、大同水村、古道村、蓬沖村、古城村、富慶村、旭 村、路垌村、平石村、漁業村、馬水村、仁義村、三貴村、大橋村、古善村

大塘街道辦事處(7社區):

金葉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

新興二路南側(部分)

龍山社區:新興二路北側(部分)

大塘社區:新興二路北側(部分)

西環路南側(部分)

華洋社區:新興二路西南側(部分)

新興三路北側(部分)

恆祥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

奧奇麗路東側間分)

新興二路南側(部分)

京梧社區:新興二路東北側(部分)

豐業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

奧奇麗路西側(部分)

新興三路南側(部分) 紅嶺路

興龍辦事處(3村):新興村 龍新村 平浪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長洲島,長洲鎮的一部分,長洲鎮除龍華村、龍平村和泗洲村(島)之外的全部.

距梧州市區12公里的長洲島是我國最大的內河島。長洲島為一個江心島,全島面積約12平方公里,島上最高處高63米;位於潯江幹流中,東距梧州市區僅幾千米。島上原設立一鎮為長洲鎮,現在改為長洲區。它東北鄰蝶山區和蒼梧縣長發鎮,西南與蒼梧縣龍圩、人和鎮和藤縣塘步鎮相壤。總面積377.76平方千米。總人口12萬人(2004年)。境內最高為天子頂,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從境內通過。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而長洲島設立長洲鎮,2003年4月,轄7村:泗洲村、正陽村、寺沖村、長地村、竹灣村、龍華村、龍平村。

現在該島上有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了的梧州長洲機場和長洲水利樞紐。

長洲,古地名。在江蘇蘇州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