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開福區茶館巷民國公館群
1、說明茶館巷民國公館群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鹽道坪社區,包括茶館巷9號、15號、20號、22號四座民國公館,該公館群連綴成片,建築精美,結構纖巧,具有很高的文化文物價值。
2、簡介茶館巷9號公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街道鹽道坪社區茶館巷9號。整座公館座西朝東,始建於民國時期,兩層磚木小青瓦結構,共有房屋11間,總占地面積約340.2平方米。據考證,該公館原為民國長沙縣縣長住所,經“文夕大火”部分毀壞,後逐漸恢復。公館呈長方形布局,進門即為院落—主體建築,具有封火牆等徽派建築風格。建築門窗“井”字形,走廊等保持麻石地面。院落、防火牆、立柱、欄桿、樓梯等均保存完好,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原狀。
茶館巷15號公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街道鹽道坪社區茶館巷15號。整座公館座西朝東,始建於民國時期,兩層磚木小青瓦結構,共有房屋14間,總占地面積為218.04平方米。據考證,該公館原屋主為國民黨某軍長,現為私人所有。整座公館平面呈梯形,北寬南窄,主體建築呈“L”形分布,具封火牆等徽派建築風格。公館大門為石庫門,門旁有石碑,石庫門上有割線。現天井、封火牆、立柱、欄桿、樓梯等均保存完好,欄桿以上下錯格花紋修飾。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原狀,一層有一定程度改建。茶館巷20號民宅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街道鹽道坪社區茶館巷20號,始建於抗戰時期,座東朝西,一層磚木小青瓦結構建築,紅磚清水牆,總占地面積為176.7平方米。據考證,該民宅原屋主為一夏姓女人,解放後收為公房,先後作派出所、公安局宿舍使用。文革期間,為房產公司所有。整座民宅平面呈長方形,門開於右側,進門依次為雜屋、院落、正屋、天井。現院落有一定程度加建。正屋磚縫密實,房柱較好的保存了民國時期建築特色。
茶館巷22號公館位於長沙市開福區通泰街街道鹽道坪社區茶館巷22號,始建於1949年初,座北朝南,為兩層磚木混合結構,總占地面積約126.58平方米。據考證,該公館原為一資本家所有,三大改造期間,資本家將房產上交,現屬長沙市輕工業局所有,住有3戶居民。該公館整體平面基本呈長方形,主體建築與雜屋相對,僅以一過道相隔。含封火牆等徽派建築風格構件,石庫門開於右側,尚保存較好,木樓梯、木欄桿亦保存較好,一層有一定程度的搭建。
3、保存狀況
整體布局尚存,結構較為穩固,院落內有一定程度的搭建,木樓梯、欄桿等保存較為完好。
4、損毀原因年代久遠,歷經風雨侵蝕;收歸公有後,較多居民居住其內,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出現的不合理使用、搭建逐漸增多,缺乏對公館建築的保護意識加上年久失修使得該公館局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5、自然及人文環境 茶館巷22號公館所在地地形為河谷地帶,水系發達,地處湘瀏盆地的湘江沿岸,西距湘江約900米,與嶽麓山隔江相望。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8-17.2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422.4mm。 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常見樹種有樟樹、梧桐等,土壤類型為以紅壤土為主。建築處於長沙市鬧市區,植被較為稀少。
茶館巷22號公館地處長沙城區的鬧市區,位於開福區通泰街街道。所在的開福區人文魅力獨特,因千年古剎開福寺而得名,是“楚漢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公館所在的茶館巷處於潮宗街歷史風貌區內,為民國時期的老巷子,南起如意街,北止中山西路,舊時多茶館。公館四周均為居民區,且多為低矮建築。近中山西路和百聯東方廣場等商貿區,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建議作為歷史街巷進行保護性開發,9、15號可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20、22號可作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公布。由文物保護單位和社區、住戶共同做好文物日常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