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上旬,日軍攻陷湘陰與強渡瀏陽河後,即以第58師團進至撈刀河一線,準備進攻長沙市區;以第34師團及志摩支隊由白沙一帶西渡湘江、準備進攻嶽麓山。中國守軍第4軍以第59、第102師守長沙,第90師守嶽麓山。13日,日軍第34師團、志摩支隊進至銀盤嶺、望城坡以北地區,開始向嶽麓山攻擊,第90師以猛烈炮火還擊。15日,日軍第58師團一部向長沙進攻,占領烏龜沖、猴子石之間的紅山頭據點,守軍第59師奮力反擊,與日軍形成對峙。16日,日軍增援部隊到達,又發動猛攻,守軍經過反擊後,於17日棄守黃土嶺、紅山頭。轉移到妙高峰,天心閣陣地。日軍隨即在空軍掩護下,攻擊守軍妙高峰、天心閣及桃花山陣地,並使用大量噴嚏性毒氣,戰鬥甚為激烈。第4軍為確保嶽麓山陣地,控制長沙,從第59、第102師各抽一部西渡湘江,向嶽麓山增援,但西渡未完之際,嶽麓山核心陣地即已失守,已西渡的部隊被迫退回。18日,長沙守軍分批突圍,19日,長沙失陷。
此役,中國軍隊斃傷日軍5000餘人,第4軍損失重大,戰役結束後僅餘6500餘人。
相關詞條
-
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國民黨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會戰概述 戰前形勢 一次會戰 二次會戰 三次會戰 -
日軍五號作戰計畫
1942年春季,日軍在太平洋、東南亞繼續向英、美、菏蘭軍隊及我國的遠征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一部到達了日本人稱之為外南洋的赤道以南的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
最終目的 形成 要領 有關準備 國民黨軍對策 -
作戰文書
作戰文書(combat document)是指用於組織指揮作戰的各種檔案、電報和圖表。亦稱“戰鬥文書”。是軍用文書的組成部分,軍隊作戰指揮的重要工具。
我國古代作戰文書 分類 -
長沙戰役[抗日戰爭時期戰役]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戰爭背景 戰役過程 參戰兵力 戰役結果 戰役影響 -
第三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戰役(或稱“第三次長沙會戰”),指1941年(民國30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湖南嶽陽新牆河至長沙瀏陽河之...
背景 參戰兵力 會戰形勢 -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又稱第二次長沙戰役,日本稱長沙作戰),指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為打擊中國...
戰役背景 戰役準備 戰役經過 戰役結果 戰役影響 -
長沙保衛戰[抗戰著名戰役]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會戰概述 戰前形勢 一次會戰 二次會戰 三次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為“第一次長沙戰役”、“湘北會戰”,日本稱“湘贛會戰”),是指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第九戰區部...
戰役背景 戰前局勢 戰役經過 戰役結果 戰役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