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磯
直瀆山高 40餘米,南連江岸,另三面均被 江水圍繞,地勢十分險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磯是觀賞江景的最佳 去處。登臨磯頭,看滾滾長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蔚為壯觀。 西面南京長江大橋如彩虹橫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當空,江面波光 粼粼,江帆點點。
燕子磯歷來是文人墨客臨江抒懷的勝地,史可法、龔賢等人都 曾在此賦詩。磯頂現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著清乾隆帝所書“燕子磯”三個大字,背面刻著這位萬歲爺所題的一首七絕:“ 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林相鑿久相安。” 在燕子磯西南方沿江的懸崖上有若干個石灰岩溶洞,古時遊記 中稱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頭台洞、觀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 頭台洞距燕子磯約1公里,洞內鐘乳石奇形怪狀,觀音洞與之毗鄰。 其他諸洞景觀亦大同小異。
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閣存。岩山原有12洞,大都是懸崖絕壁,為江水衝擊而成。現在只有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比較有名。其中以三台洞最為深廣曲折。洞中有觀音泉、小有天等名勝;洞右有石梯,可達一線天;再上有石階百級,飛閣凌空,別開境界。
燕子磯突兀江面,三面懸絕,遠眺似石燕掠江,因此得名。燕子磯總扼大江,地勢險要,磯下驚濤拍石,洶湧澎湃,是重要的長江渡口和軍事重地。被世人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磯。
采石磯
采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固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此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蹟眾多而列三磯之一,素有“千古一秀”之譽。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衝,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裡曾發生“宋金采石之戰”。
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大詩人李白在這裡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采石磯遊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城陵磯
《水經注》載:“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明設巡檢司。1951年置城陵磯鎮,屬岳陽縣。1982年劃入岳陽市。面積5.8平方千米。地多丘陵。城陵磯港為湘北水運門戶。城陵磯南綰三湘、北控荊漢,扼洞庭湖貫通長江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地層為板溪群淺變質岩基底,處於湘江古斷裂帶上。第四紀以來,河湖繼續沉陷,邊側相對抬升,由於磯頭濱臨江岸,南北介於東風、芭蕉兩湖之間,面朝荊江,成為二面臨水的島磯。城陵磯突出江湖匯口,具有抗沖和挑流作用,是此處Y字形水道南側的洞庭湖口節點。附近七里山,過水斷面1000米,歷年最高水位32.75米,是四水、四口入湖水沙經調蓄再度入江的唯一出口,又為江湖之間洄游性和半洄游性經濟魚類來往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