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郝穴鐵牛磯位於江陵縣城關郝穴鎮西北(樁號709+400),因該堤段外平台上鑄有一尊鐵牛,後人稱其為鐵牛磯。以鐵牛磯為界,上段河面由寬變窄,下段河面由窄變寬,形成鐵牛磯卡口,河寬僅770米,為全荊江河段最狹窄處。因地處荊江大堤郝穴河灣凹岸,堤外無灘,主泓貼岸,迎流頂沖,形勢十分險要,而成為荊江大堤重要險工險段。郝穴鐵牛始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距今已有140餘年歷史。鐵牛依江而立、昂首蹲踞,經歷了歲月的滄桑和磨難,更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在新的世紀裡,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江陵人民抗禦洪魔、建設家園的象徵。
結構
郝穴鐵牛磯由上下磯組成,分別位於荊江大堤709+810和709+500處,與龍二淵磯(710+370)、渡船磯(708+460)、郝穴磯(708+100)形成磯群。
鐵牛磯興建於清鹹豐二年(1852年),兩磯上下游築有條石駁岸,長540米。該磯阻水挑流作用異常強烈,汛期近岸流速達3~4米/秒,灘槽高差達50米。水流湍急,近岸有巨大的沖刷坑,0米等高線面積曾達19.8萬平方米,河床最低高程-8.4米(卵石層頂高程4米)。在水流的巨大作用下,大量卵石(最大粒徑0.1米左右)被衝起堆積在九華寺附近,流程近3000米。鐵牛磯從50年代至80年代沖刷一直是劇烈的,最深點高程在-7.3至-8.5米之間,下切卵石層12米,深泓離岸距離隨流量而變,表現為高水離岸,低水傍岸。該磯受水文年的影響,豐水年沖刷最甚,中枯水文年次之。
鐵牛磯堤段是荊江大堤著名的險工險段,僅1950年至1975年龍二淵段就發生重點崩岸險情39次。為確保堤防安全,多年來對該河段進行了連續水下拋石加固,平均每米拋石多達630立方米,磯尖斷面最大達818立方米,使堤防抗沖能力得到提高,穩定了河岸。
國家防總經常視察荊江大堤鐵牛磯險段,了解防汛信息。
景觀
滔滔江水依舊、鎮江鐵牛安在。如今,經過綜合整治後,鐵牛磯一帶,鐵牛傲立,俯視著腳下奔流不息的長江,大堤兩邊,綠樹成蔭,高標準的護岸牢牢鎖住了桀驁不遜的大江,岸邊,遊人如熾,或席地而坐、或憑欄遠眺,成為江陵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鐵牛磯,正以它全新面貌,向世界展示江陵人民的風采。
歷史
清朝鐵牛
鎮江鐵牛的歷史要上溯到清代,據《荊州萬城堤志》載:清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上諭:“向來沿河險要之區,多有鑄造鐵牛安鎮水濱者。蓋因蛟龍畏鐵,又牛屬土,土能制水,是以鑄鐵肖形,用示鎮制。”注1十二月,湖廣總督畢沅奉旨鑄造鎮水鐵牛九具,分別置於萬城、中方城、上漁埠頭、李家埠、中獨陽、楊林磯、御路口、黑窯廠、觀音磯等九處險要堤段。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鹹豐九年(1859年),又各鑄鐵牛一具與李家埠和郝穴堤上。現畢沅所鑄鐵牛已不存在,唯道光和鹹豐年間所鑄鐵牛尚存,即今天的李
埠鐵牛和郝穴鐵牛。郝穴鐵牛,因所處地段原為鎮安寺灣,故又名鎮安寺鐵牛,為荊州知府唐際盛所鑄。其形狀為獨角獸形,前立後蹲,高踞堤岸,俯視長江,身長3米,高1.8米,寬0.9米,尾右盤長1米,外實內空,重約2噸。牛背有銘文126字,其中篆、隸文各63字,現抄錄篆體銘文如下:
“維鹹豐九年夏,荊州太守唐際盛修堤成,鑄角端鎮水於郝穴,而系以銘曰:‘嶙嶙峋峋,與德貞純,吐秘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翳!千秋萬世兮,福我下民。’” 其意思為:在清朝鹹豐九年的夏天,荊州太守唐際盛修好堤後,鑄了獨角獸,用以鎮制洪水,放在郝穴堤上,並在牛身上鑄刻銘文說道:“鐵牛昂首蹲踞,有如聳立的奇石,她的品德忠貞純潔,勤於職守,吞吐著神秘的靈氣,孕育著瑰麗的寶藏,捍衛在險要的江邊。驚濤駭浪從此不再興起,各種水怪都被馴服不敢興風作浪。噫!不管千秋萬代,它都要為我治下的百姓造福無窮!”
鐵牛旁原立有石碑一塊,為清光緒乙未年冬(1895年)郝穴磯(荊江大堤708+100處)發生崩挫險情,荊州知府舒惠率民眾搶險,拆堤上房屋,拋石護腳,修石磯長173米,高5米。上鋪塊石坦坡,高6米,下游做條石駁岸17米,又於上首新建石磯,長13米,高8米,控制住險情,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知府余肇康為紀念該搶險工程所立。該碑原立在郝穴客運碼頭候船室附近,為保護文物的完整性,河道管理部門於1978年將此碑遷至鐵牛磯,並適當加以修繕,建立基座,現立於鐵牛與蘑菇亭之間,注3碑上刻有《萬城堤上新塏工程記》一文,碑文如下:
“荊州萬城堤至郝穴,臨江壁立,稱最險。太守舒君惠,伐石(秋瓦)
光緒乙未冬舒君以卓薦入□□(註:原碑文缺)觀,余奉檄權守是邦,開辦歲修,冬工覆勘至此,尚無恙。不旬月,忽傳其地上新塏,堤段矬裂,深至二丈許,長至四十餘丈。一時居民相傳說,甚恐。
余聞之,倉卒復往視,信然。審其故,則由對江沙洲日壅益高,逼江洪北趨益近;輪艘往來,浪掣波翻水,腳為所震撼。自下而上,先矬後裂,勢岌岌可危。
先是環堤,皆保台。保台者,累石為之。大數人圍,深入地丈數尺,高出地亦丈數尺,市民建以載屋,重不知其幾許,而沙土松,不能勝,溜刷於外,抬壓於土,遂以至此。堤上造屋,向有明禁,乃一律拆去。先拋亂石,飽護堤根,窮裂堤丈八九尺至盡處。雜和石灰沙泥,如俗所謂三合土築之,堅結如鐵,錐孔灌水不滲。然後從堤底斜疊石級三層,層五尺,長五十二丈。又於其上,循舒君舊式,鋪石為坦坡,高一丈八尺。就中又隔別,修石梯六處,使行旅上下。於尾又斧石為條,作石剝(註:石左剝右,一個字)岸五丈,護保台之,未拆者。凡此,僅可保目前之險,而江洪之北趨如故也。
則又於其首之,在鎮江寺者,適有淤沙突出江唇,遂因之建石磯一座,高二丈三尺,長七丈,俾挑大溜南行,以冀洄流,蓄沙成洲於磯之下灣。使堤腳逐漸得所依護,不致復有矬裂患。工既成,居民無不額手相慶!余復慮,他日或又建屋其上,則更於堤面瀕江隙地,繚以石欄。
大書高碑者三,分段樹立禁之。有犯者,則治於官法。是後也,不出於舒君九年之內,而出於不肖數月之間。由幸出於霜清安瀾之後,得以從容營造,在險不驚。未必非天之增益所不能?又使吾民相安亦無事?不然,殆矣!
余既數數臨視,工員亦相戒敷衍,如曹主簿本元、李經歷章鱷、易巡檢翰鼎,尤為勤實。張大使德溥、孔巡檢照熙、鄧典史聯鏢,亦始終其事,例德備書。
時光緒二十有二年夏五月。
賜進士出身、湖北補用道,特用府署、荊州府知府、長沙余肇康識並書。”
“鎮水獸”並未減輕荊江兩岸人民的災難,就在鐵牛建起後,荊江大堤又分別於1875、1907、1931、1935年四次發生潰口,民間流傳:“荊州不怕刀兵動,只怕南柯一夢中”;“荊江水啊長又長,提起荊江淚汪汪,三年兩次發大水,拖兒帶女去逃荒!”這是廣大勞動人民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同時也反映了歷史上荊江洪水肆虐,人民深受水患之苦。到建國前夕,鐵牛已是銹跡斑斑、破敗不堪,附近大堤堤身雜草叢生,隱患十分嚴重,險情不斷發生,形勢岌岌可危。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荊江大堤治理工作,大力修築堤防,治理荊江,變水患為水利,使得荊江兩岸人民得以平安。1958年2月27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冒著風雪視察荊江大堤,曾佇足鐵牛,他老人家手扶這尊鐵牛,盛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並談笑風生的講述“鐵牛鎮水”的典故和治理荊江的宏圖。
98歷險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位於長江北岸的荊江大堤,以其地位的重要性(保護著江漢平原1.8萬平方公裡面積,1100萬畝耕地、800多萬人口),成為防汛抗災的主戰場,特別是鐵牛所在的荊江大堤江陵段,因其直接擋水段面長(長36.695公里,占荊個荊江大堤直接擋水堤段的52%)、灘岸狹窄,更成為防汛的重點。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鐵牛不僅見證了江陵兒女眾志成城、奮勇向前、抗擊洪魔的壯志,更親歷了一次軍民團結、共御洪水的驚心動魄的戰鬥。
8月6日,長江設防已進入第37天,長時間的浸泡,大堤早已不堪重負,而水位還在不斷上漲,上午1時,長江沙市站突破了1954年的最高水位,達44.68米。晚21時,放假回家休息的湖北農學院學生廖小光向區長江防汛指揮部報告,鐵牛磯平台發現沖坑險情!
區防指指揮長李剛,副指揮長郭昌文、熊子榮,高級工程師張致和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迅速趕往鐵牛磯,與白馬寺鎮突擊隊員一道在江水仔細探摸和用竹篙丈量,發現鐵牛基座與涼亭之間有一條長10米、寬8米、深0.8米的沖坑,涼亭與灘唇之間也有一條長8米、寬2米、深0.6米的沖坑,另外涼亭三面均被淘空,僅剩下下游一邊由於回流積有淤泥。鐵牛基座的左前角亦被衝垮。形勢萬分危急!
面對嚴重的險情,區防指立即組織力量火速趕往現場。晚22時搶險開始,洪水中,白馬寺鎮委書記徐方延、鎮長馬義國率搶險民工120餘人及時投入戰鬥,同時奉命駐守我區的解放軍某部(濟南軍區第20集團軍60步兵師)50多名官兵在部隊首長帶領下也趕來增援。7日凌晨1時30分,險情得到控制。
由於夜晚光線太暗,加之水流湍急,在臨江面涼亭與灘唇間只有袋裝卵石護底,控制險情惡化,平台沖坑並未完全填平。1998年8月7日12時10分,搶險突擊隊與部隊官兵繼續投入戰鬥,填平沖坑,並對涼亭基礎進行加固,下午13點30分,這場軍地攜手、保衛鐵牛的戰鬥勝利結束。這次除險共耗用卵石70噸、編織袋3500多條。
綜合整治
汛後,國家投巨資對長江堤防進行大規模的整治,鐵牛磯綜合整治工程也相應上馬。該工程由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湖北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監理中心監理,業主方為荊江大堤加固工程建設管理辦公室,通過招標,由荊州市水利水電建設總公司中標,負責此項工程施工。工程總投資1008萬元,共分兩個標段,即二標段:707+800~710+000;三標段:709+000~710+000,全長2.2公里,施工內容為:堤身外坡砼護坡、灘面砼硬化、灘肩漿砌石擋土牆、一級砼護坡和二級乾砌石護坡、乾砌石腳槽和枯水平台散拋石。由於受長江洪水的影響,該工程分兩期進行施工,即1999年汛前完成灘面以上硬化和堤身防滲工程,汛後完成灘面以下全部工程任務。該工程於1999年4月28日開工,至2000年6月30日全面完工,總計完成乾砌石14525立方米、砼11579立方米、削坡土方128000立方米。通過實施綜合整治工程,徹底根治了險情,保持了灘岸穩定,提高了邊坡、灘面的抗沖能力。同時,鐵牛也修繕一新,並依據98最高洪水位,將鐵牛抬高7公寸,重新修建基座、平台,使鐵牛今後不再受洪水淹沒之苦。
此外,還對鐵牛磯堤段實施了標準示範堤段建設,在堤頂設定了照明路燈、路面設定交通隔離墩、鋪設了花磚人行道,在外灘邊緣設定了1800米長的鑄鐵欄桿,對周邊環境進行了綠化和美化,使之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為紀念,98那場令人難忘的抗洪鬥爭,江陵縣政府於2000年鐵牛磯護岸綜合整治工程竣工後在鐵牛旁樹立了“98抗洪紀念碑”,上刻有原江陵縣縣長李剛同志撰寫的《郝穴鐵牛磯綜合整治工程記》,碑文如下:
“鐵牛磯位於長江上荊江郝穴河灣凹岸頂端激流中刷處。由於南岸淤長,斷面變窄,鐵牛磯一帶江面僅寬740米,當上游洪峰瀉下,深泓急流,緊貼逼岸,形成這一帶灘窄坡陡、河床刷深的局面。其河床最深點曾出現-8.4米。堤內,則是歷史上潰口形成的龍二淵和郝穴淵。汛期高水位時江水高於堤內地面約12米,一堤壁立抵擋懸河激流險峻的形勢,形成了當地人民以堤為命的心理態勢。220年前,前人即修築磯頭改變江水流向,減輕堤身壓力,公元1859年,荊州知府唐際盛於外灘鎮安寺建鎮水鐵牛,希望鐵牛能“守捍江濱”,並實現百姓“福我下民”的美好願望。建國後,黨和政府為修築荊江大堤,投入了大量物力,工程規模之大,為舉世所公認,由於郝穴堤段的安危關係到江漢平原乃至武漢三鎮人民財產的安全,1958年周恩來總理等親臨鐵牛磯視察,1998年抗洪最緊張時刻,江澤民、朱櫧基、李瑞環、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鐵牛磯,指導抗洪,奪取了98抗洪的偉大勝利。然而,由於水文變化及以往護岸工程的老化,這一段堤身已存在不少隱患,一些段面且在出險,為確保荊江大堤安全和江漢平原千百萬人民的福祉,國家再次安排專款對鐵牛磯一帶進行綜合整治。整治工程包括:堤身外坡砼護坡、灘肩漿砌石擋土牆及砼底板、一級砼護坡、二級乾砌石護坡、腳槽乾砌石和枯水平台散拋石。工程量:乾砌石14525立方米、現澆砼11579立方米、削坡土128000立方米。總投資1008.54萬元。工程於1999年4月28日開工,中間經過1999年大汛,於2000年6月底竣工。
鐵牛磯堤段綜合整治,穩定了灘岸,提高了大堤的抗洪能力,而且美化了環境,為江陵增添了一新的人文景觀,其歷史價值,將為後世所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