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晉公路的歷史
民國15年(1926年),省路工局下達通令,要求祁縣、武鄉、沁縣、襄垣、屯留、長治、長子、高平、晉城等地知事,務求剋期募工,分段修築公路。並派員督領開山拓路,架設橋樑,催促施工進度。當時長子知事董繼瑞按照上級規定,按地畝籌集資金,作為築路經費,時縣內共有耕地590450畝,按每畝5分攤款,共收款295225元。同時,還在道路沿線村莊抽調勞力1000餘人,將原路2米路面拓寬至3米左右。由於該路線路長,且受內戰影響,工程進展緩慢,雖白晉路工局幾次派員催辦,但直到民國19年(1930)3月,問馮倒蔣大戰爆發前夕,才完工通車。該路對原有的馱騾路進行加寬改造,全長348公里,是省城太原經長治到晉城的一條主要公路幹線,北起祁縣的白圭鎮,經沁縣、襄垣、屯留、長治、長子、高平直達晉城,其中長子段是北起北呈橋,南至丹朱嶺,是解放前長子唯一一條過境路。1937年7月,該路被日軍侵占,為打擊侵略者,在著名的“百團大戰”期間,我抗日軍民深入敵後,毀路炸橋,切斷其運輸補給線,打擊敵人。建國以後這條過境路幾次更名,1945年長子解放後,為儘快恢復交通,該路進行了幾次整修。1945年7月,長子縣委、縣府為支援全國解放站爭,組織民眾對該路進行了修補。1947年冬,太岳行署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對主要運輸幹線進行搶修。次年,邊區府頒布《搶修幹線公路動員民工辦法》,長子民眾2000餘人維修了長子段。1970年,該路從晉城延伸至河南大口,改稱為太大線(太原一大口)。後於1980年從大口又往南延伸至河南洛陽,即稱為太洛線(太原一洛陽)。
建國後的發展
1、1949年,太行、太岳行署組織人力、物力對白晉公路橋樑進行搶修。當年,汽車膠輪車暢通無阻,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
2、1954年,開展了對白晉路長子段的大修改造工程。由長子縣府辦公室趙士傑領導和魏玉良任指揮,張店、色頭、布村、南漳、南陳鄉3000餘名民工參加,歷時3個月,路基加寬至6米,達到簡易土公路標準。
3、1956年冬,對路段進行了裁彎、降坡、填坑,平整了路面,次年春鋪裝石料,進行路面硬化。這次行動由省公路局負責,長子縣交通局路政股長李永昌派調張店、布村等鄉300餘名勞力進行修築,硬化了路面15公里,路面寬度達到3.5米,達到四級路標難。
4、1968年,長治公路段在崔莊河用鋼筋混凝土架起平板兩孔橋一座,橋長11.5米,橋寬7.4米。同時,國家投資14萬元,長子公路段在秦家莊漳河之上架起跨度5.5米的兩孔鉛矩梁橋一座,橋面寬7.1米,長11.5米。
5、1969年,長治公路段組織了建國後的第三次大型工程,對砂礫路面進行改造,並全部鋪裝瀝青渣油,由市公路段工程隊施工,鋪設費用由國家投資。至此,長子縣第一條油路誕生了。
6、1980年,鑒於該路路基硬度不足,路面老化,呈現嚴重網裂、坑槽和變形等情況,長治市公路分局組織進行了路基改造和油麵翻新。
現在的交通情況
通過以上幾次修築改建,白晉公路長子段達到國家頒布的公路標準,全天侯通行無阻。
1987年,全國統一划分公路行政等級,太洛公路劃入207國道。1993年,長治市至晉城市二級汽車專用公路建成通車並劃為207國道,該段作輔路使用。1996年,按照山西省《國省道調整方案》,將207國道(長子段)劃為省道稱長晉公路(長子段)。
1996年7月,因鐵路電氣化改造(“原和崔莊口平交),崔莊——布村北段公路改線工程開工。改線部分由鐵路東側改在西側,全長5公里。該工程由長子縣府李能會副縣長負責征地拆遷、統一協調工作,路基、路面、橋涵建設由市公路分局組織實施。1997年秋,改線工程竣工,全線通車。
現在,境內長晉公路長15公里,為三級瀝青路,路基寬8.5米,路面寬7米,全線晴雨通車,運行良好。長晉公路(長子段)作為境內第一條油路,為促進長子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