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序狼尾草
種中文名:長序狼尾草
種拉丁名:Pennisetum longissimum S. L. Chen et Y. X. Jin
種別名 :白草、白茅草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狼尾草屬
屬拉丁名:Pennisetum
形態特徵
多年生疏叢型中、高草;鬚根系,無根莖,或有時有極短之根莖,但不橫走,稈直立,較粗壯,莖節通常8—14個,下部莖節多有腫脹或膝曲,高80—210cm。葉鞘通常長於節間,無毛,或有脫落性疣毛,葉舌長0.2—0.5mm,上有約4mm左右的纖毛,葉片線形,扁平或對摺,長10—70cm,寬10—17mm。穗狀圓錐花序圓柱形,排列較緊密,直立或彎曲,長10—24cm,寬5—10mm(剛毛除外),主軸密被短硬毛,小穗通常單生,稀2—3枚簇生,披針形,長4—8mm,通常和其下由剛毛所圍成的總苞一起脫落,剛毛粗糙、堅硬、直挺,顏色深紫到暗棕色,長1—2cm;小穗軸極短,殘留在主軸上的總梗極短或僅呈一束纖毛,穎近革質,常有紫色縱紋,第一穎卵形,長約2mm,無脈或僅具]脈,第二穎長為小穗的l/2—3/4,長圓形,具(1)一3一(5)脈,先端漸尖,第—小花通常中性,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先端漸尖,具5—7脈,第二小花兩性,通常稍短於第一外稃,第二外稃頂端漸尖,具5—7脈,鱗被2,頂端無毫毛,花柱基部聯合,上部2裂,柱頭羽毛狀,紫色,於小穗頂端伸出(圖33)。
地理分布
我國貴州、雲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區均有分布。
生態特徵
本種為喜暖的中生-濕中生植物。在我國雲南昆明地區栽種,自播種至出苗期約需6—9天,出苗至抽穗期約需74天,抽穗至種熟期約需52—71天,生育期126—145天,苗期到成熟期植株基部半直立或斜升,上部直立。再生性強,在昆明地區栽種每年內可刈割2—3次,分櫱力強,人工栽培條件下栽培第一年,平均每株總分櫱數74個,單株葉面積556.8cm2。花果期8—10月,開花多在每天早上7時至中午12時(表33—1)。結實率低,種子長圓形,顏色灰黃,千粒重1.75—1.80g。根系多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下20cm範圍內。長序狼尾草主要適應於我國亞熱帶西部南自250N左右起,北到340N左右,和西自東經990E左右起,東到1060E左右的廣大地區。生長在中等偏濕的山坡、路旁、地埂。它分布地區的土壤為山地黃壤、山地紅壤、黃棕壤、森林棕壤與各種石灰土等,pH4.0—6.0(8.5)。年均溫12—22℃,年平均降水量600—18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53—79%,日照全年平均1250—2000小時左右。據在昆明地區栽種調查,長序狼尾草比較耐旱、耐濕和耐微酸性到微鹼性土壤。種子無明顯後熟性和休眠性,人工草地建植容易成功,形成群落後比較穩定。
飼用價值
本種為半上繁性中、高草類。莖葉含水量通常為62%,抽穗到初花期(乾物質)莖葉比為63:37,適口性良好,羊一般喜食其嫩葉,牛,馬自幼期至抽穗-初花期以後僅採食其中,上部的嫩枝葉。其化學成分中無氮浸出物,灰分含量較高,幼期含粗蛋白質較高。粗纖維含量也偏高,說明略顯粗糙。故家畜喜食嫩枝葉,生長後期,適口性降低。為中等偏上牧草(表33—2)。在昆明地區測產,每公頃產乾草9.7t,第二年成熟期每公頃產乾草193.01t。
栽培要點:長序狼尾草在我國雲南、貴州、四川地區海拔1000—2000m左右和黃土高原陰濕山地海拔1000m左右的平地、緩坡均可栽種,要求水肥條件較好。栽種長序狼尾草的地塊應翻耕、破垡、杷耱,地面保持平整,防止播前跑墒,播補期昆明地區以5月下旬雨季後為宜,華中地區、甘肅隴南黃土高原陰濕山地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為宜,播種時最好除剛毛,穎殼。條播、撒播均可,條播行距以35-40cm或25-30cm為宜,覆土深度約1cm。如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應注意適時適量灌水,一般每年灌水2—3次.注意幼苗期除草。播種第一年分櫱到拔節期應進行第一次追肥,以後如多次刈割或放牧利用可於每次刈割後每公頃追施氮肥300-450kg。第一次刈割、放牧時間應以孕穗至初花期為宜,刈割留茬高度5—10cm左右,採收種子以每年10月中,下旬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