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陝西省
長安華嚴寺塔VI-771
簡介
中國佛教華嚴宗佛塔。建於陝西長安縣韋曲少陵原半坡華嚴寺內。該寺建於唐貞觀年間,為華嚴宗發源地。清乾隆年間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毀,現僅存磚塔兩座。東邊一座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層,高約13米,塔上鑲有石刻“嚴主”兩字,二層上有“無垢淨光寶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刻《杜順和尚行記碑》,現移至陝西省博物館保存。西邊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即澄觀)塔,六角五層,高約7米,塔上鑲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現存的兩座塔中,東邊的是杜順的靈骨塔。杜順(法順,公元557-640年),俗姓杜,雍州萬年縣(今陝西長安縣區)人,十八歲出家,皈依因聖寺珍禪師學習禪觀。杜順一生中,有不少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跡,受到當時僧俗的崇敬。唐太宗慕其盛名,引入內宮隆禮崇敬,后妃、王族、大臣奉之如生佛。杜順雖是禪師,但又以華嚴為業,住靜終南山,著《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圓寂時,有兩隻鳥飛入房中,悲鳴哀切。其屍身一個月後仍肉色不變,且有異香飄出,後起塔藏葬。現存的杜順塔呈方形角錐體,共7層,高約21米,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身第3層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刻石。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 華嚴寺塔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華嚴寺內,分東西雙塔。
東面是華嚴初祖杜順禪師的靈骨塔。為方形七級仿木構樓閣式磚塔,高13米,底層每邊長5.5米,南面有龕室,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昂等,第三級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上層石刻“嚴主”兩字。
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內安奉清京相師舍利子21粒。因塔西臨原畔,雨水沖刷,有傾覆之虞,長安縣於1986年將其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為五級六面樓閣式實心磚塔,高約7米,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1986年拆遷清涼國師塔時在四、三、二各層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
兩塔下層各有磚築龕堂,內有石刻雕像,石下半部刻重修記,為近代人宋伯魯、宋聯奎同時書寫。雙塔為唐代中期建塔風格的重要實物。
歷史
澄觀(公元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華嚴宗實際創始人,也是法藏圓寂後數十年內中興華嚴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澄觀十一歲出家,以後遍尋名山,旁求秘藏,廣學諸宗。因感華嚴的舊疏文繁義約,決心撰華嚴新疏,歷時四年撰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後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數十卷,這兩部書後合刊為《華嚴經疏鈔》,是《華嚴經》註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觀有“華嚴疏主”之稱。澄觀多次奉敕譯經撰疏、入殿講經,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為天下大僧錄主持全國佛教。澄觀世壽101歲圓寂,歷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觀弟子很多,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外法寶及寂光號為門下四哲;宗密不僅繼承其學說,而且發揚光大,名列“華嚴五祖”。澄觀一生以振興華嚴為目標,由於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從而極力將華嚴思想與禪宗融通。澄觀的禪教一致、諸宗融通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描述
清涼國師塔呈六角形,為7層6面磚塔,高約17米。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塔前豎有《重修華嚴四神清涼國師塔記碑》一通,為清末宋伯魯和宋聯奎書寫,記述了清涼國師的生平事跡。另外還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刻的《杜順禪師碑記》一通,此碑是華嚴寺最重要的碑石,現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長安區聖壽寺塔與華嚴寺塔列入“國寶”
最近,國務院批准了第六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明代秦藩王墓、聖壽寺塔、華嚴寺塔3處古蹟名列其中,加上原有的灃鎬遺址、興教寺、香積寺3處,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境內目前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庭和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寺內有兩塔,一座叫清涼國師塔,另一座叫杜順國師塔。1986年因滑坡嚴重,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政府撥專款對清涼國師塔進行了搶救性拆遷。2004年,因持續降雨等因素,杜順國師塔的安全又受到了危脅。長安區政府又撥付維修專款總計50萬元對杜順國師塔進行維修。維修中拆除了塔台,對古塔局部進行維修加固;對塔體進行整修,修復西南角裂縫,加裝避雷針;將塔台地面降低,形成自然排水,保護塔基。由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政府的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大,從而使華嚴寺塔順利地進入了“國保”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