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構造期

長城構造期

長城構造期,簡稱長城期,是元古宙長城紀(1800-1400Ma)期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長城運動或稱長城事件。

名稱由來

長城期是以長城紀命名的。長城紀是專門用於中國的地質年代,相當於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4)確定的古元古代固結紀(1800-1600Ma)和中元古代蓋層紀(1600-1400Ma)的全部。長城期也常常被併到它之後的薊縣期里。

構造活動

長城期的年代久遠,目前只能對這期間的構造運動做粗略的描述。在長城期,構成後世中國大陸的地塊處於離散狀態,可以劃分成四個構造域,即親西伯利亞構造域、親中朝構造域、親揚子構造域和親岡瓦納構造域。親中朝構造域最初包括一個完整的原始中朝板塊,但在長城期發生張裂作用,形成了古塔里木板塊、古柴達木地塊和古中朝板塊(阿拉善地塊此時還未分裂出來)。在古中朝板塊內,也出現了拗陷作用,形成了三個大型的拗陷帶,即渣爾泰-狼山裂陷帶、燕遼裂陷帶和熊耳裂陷帶,但並未使板塊分裂。

屬於親揚子構造域的原始的秦嶺-大別地塊,在長城期也出現張裂,後來的幾個小地塊可能就是這時形成的,但證據還很不充分。

其他地塊在長城期或者比較穩定,或者資料不足難於判斷其活動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