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針鼴

長吻針鼴

長吻針鼴現在僅分布於紐幾內亞島,但是在更新世則可見於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長吻針鼴的體型幾乎比短吻針鼴大一倍,是最大的單孔目成員,喙長而彎,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髮則比較多。長吻針鼴過去曾被分成3個不同的種,其中三趾原鼴在島上分布廣泛,而立另外兩種則局限於東北部的高地。現在長吻針鼴均被歸入同一種,下設不同的亞種。巴布亞紐幾內亞、西伊里安。有6亞種。

基本信息

簡介

物種命名人:Peters et Doria 

長吻針鼴 長吻針鼴

地球上最原始的現生哺乳動物之一。體長450-770毫米,體重5-10千克,雄性大於雌性。體色深棕色或黑色。背部布滿堅硬的長針毛,針毛稍端為白色,次段棕色,基部黑色。頭小而尖,前端有一個堅硬的長啄;鼻孔和嘴都開在喙端;嘴呈小孔狀,有一條能靈活伸縮的長舌。前後肢均具3爪,爪堅硬銳利,適於挖掘。

一般棲息於灌叢或海拔4000米以下的疏林草原。用富於粘液的長舌粘取各種蠕蟲蟻類。極善於掘土覓食或隱蔽。只有泄殖腔,每次產卵1-2枚,卵在腹部袋囊中孵化。幼仔孵出後仍在囊中哺乳7-8周。動物園最長飼養壽命達30多年。已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生長特徵

長吻針鼴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小型珍貴哺乳動物。它的外形粗看好似一隻刺蝟或者豪豬,也是頭小而尖,四肢短小,身驅肥短,針毛密布,但與刺蝟和豪豬卻是渾然不同的動物,在親緣關係上相距甚遠。

三趾針鼴的體型比其他針鼴大,體長約為45—77厘米,體重5—10千克,雄性大於雌性。體表被有褐色或黑色的毛,身上的刺較為稀疏,呈淺灰色,比毛短,在背部幾乎完全被毛所遮蓋。尾巴極短,僅是一個微小的突起。眼睛和耳朵也都很小,但具有發達的外耳殼。頭部灰白色,前部有一個堅硬無毛的長喙,呈圓筒狀,並且向下彎曲,鼻孔和嘴都位於喙的前端,因此又被叫做長吻針鼴、長鼻針鼴、曲喙針鼴等。嘴只是一個小孔,有一條能靈活伸縮並能伸出口外很遠的長舌。舌上生有很多角質的乳突和倒鉤,並富有粘液,用來粘取白蟻、螞蟻等各種昆蟲和蟲卵,以及蠕蟲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口中上下頜上均沒有牙齒,但在口腔上壁和舌後端的上方有一些角質隆起,形成一套磨擦部件,可以磨碎昆蟲的幾丁質外骨骼。它的胃類似於鳥類的砂囊,在消化食物的時候還要藉助於小砂粒的幫助。另外,據說有時它也把長喙插入動物的屍體中,吸食血液及其它流質。

長吻針鼴僅頭部和軀體下部只有毛而無刺,其中下體的毛短而柔軟,顏色較淡。身體其他部分均布滿長短不一、中空的針刺。針刺的尖端較鈍,刺中央的腔較小。這些針刺其實也是由毛衍化形成的,十分堅硬。最長的刺生長在腰部臀部和體側,橫剖面為圓形,其他部位的刺的橫剖面則是橢圓形。三趾針鼴的前肢雖然也具5趾,但僅中間3趾生有爪,第一和第五趾被硬皮膚蓋著,從外形上看,僅是一個突起,這是它與其他針鼴的一個主要區別。後足的5趾都很明顯,而且均有爪。爪都非常堅硬而銳利,適於挖掘和破壞蟻穴,尋找食物。其中前足的第二爪尤為強大,可以用來抓搔皮膚或整理身上的密毛。雄性後足的踝部內側還生有距,是防禦的武器之一。

分布情況

長吻針鼴現在僅分布於 紐幾內亞島,但是在 更新世則可見於 澳洲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生活環境包括從低山至高海拔地區的灌叢,砂質平原, 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區。它是夜行性動物,平時隱藏在洞穴中,傍晚後才出來活動。如果受到驚嚇,它就迅速地將身體蜷縮成球形,變為一個“刺毛團”,使其他動物無法進行攻擊。此外,也常常採用挖地躲藏、鉤住樹根、潛入岩石縫隙中等方法逃避敵害。長吻針鼴的體型幾乎比 短吻針鼴大一倍,是最大的單孔目成員,喙長而彎,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髮則比較多。長吻針鼴過去曾被分成3個不同的種,其中 三趾原鼴在島上分布廣泛,而立另外兩種則局限於東北部的高地。現在長吻針鼴均被歸入同一種,下設不同的亞種。

物種信息:巴布亞紐幾內亞、西伊里安。有6亞種。

生活習性

長吻針鼴喜歡生活在高寒草原及潮濕山區森林。它不像澳大利亞針鼴吃螞蟻及白蟻,而是吃蚯蚓。長吻針鼴比澳大利亞針鼴大,達到16.5公斤重,吻長及可以向下,其刺混雜在長毛之間。前後肢均具3爪,爪堅硬銳利,適合挖掘。長吻針鼴極善於挖掘洞穴,有高超的挖洞技巧,能在數分鐘內就在堅硬的土地上挖掘出一個洞穴,將自己隱藏其中,或者只埋藏下半身,而把布滿硬刺的背部露在外面。挖洞時,先把已經挖出的土堆在身後,待挖掘到3—4米遠後,再慢慢地轉過身體,將掘出的土推向洞穴的入口處。它的性情較為孤僻,除短暫的繁殖期外,都是單獨活動。它不僅有冬眠的習性,而且天氣炎熱時也蟄伏不出。三趾針鼴對消滅樹木害蟲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中也是很受歡迎的觀賞動物,其壽命可達30多年,據說最長為50年。

身體構造

長吻針鼴是一種極為原始的哺乳動物,其消化道、排泄道與生殖道均開口於泄殖腔內,而且還是卵生。雌獸的子宮和陰道都是成對的,沒有癒合,發育也不完全。腹部生有一個新月形、布滿粗毛的袋囊,為由肌肉的收縮而形成的皮膚褶皺,僅在每年繁殖期間才出現,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為臨時的育兒袋,並蓋住腹部的乳孔區。此外還具有一個上恥骨,與骨盆相聯接,可能是用來支持袋內的卵或幼仔。產卵時,雌獸像毛蟲一樣把身體彎曲,將泄殖腔對準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時正好落入袋內,同時由泄殖腔內還流出一些很粘的液體,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每次產卵1—2枚,卵徑不到20毫米,具有革質的外殼,內有一個極大的卵黃,沒有卵白。由於它沒有固定的住所,卵產下以後就由雌獸隨身攜帶,幾周后幼仔孵出,就在袋囊中舔食由乳孔流出的乳汁。哺乳期大約為7—8周,這時幼仔身上生長出硬刺,使雌獸感到不適,便把它們掏出來,藏在灌叢等比較隱蔽的地方,繼續哺育,直到幼仔能夠獨立生活時為止。

與短吻針鼴的區別

長吻針鼴 短吻針鼴

針鼴有長吻和短吻兩大類。長吻類有3種,僅分布於紐幾內亞。體較大,長約45~77.5厘米,體重約5~10千克;吻長占頭長的2/3,微向下彎;刺較稀疏而短;前肢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為胼胝所覆蓋。短吻類有2種,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紐幾內亞。體較小,長約35~53厘米,體重約2.5~6千克;吻較短而微向上翹;刺較密而長;前肢5趾均具強大的扁爪。

相關報導

2010年11月19日倫敦動物學會公布的“2010年具有獨特進化意義的全球瀕危(簡稱EDGE)物種名單”長吻針鼴問鼎。 東部長嘴針鼴是一種難以捕獲的動物,以產卵這種方式繁育下一代。它們是地球上最罕見並且在遺傳上最為獨特的哺乳動物之一。問鼎2010年EDGE物種排行榜的3種長嘴針鼴,除東部長嘴針鼴外的另外兩種分別是西部長嘴針鼴和艾丁保羅夫的長嘴針鼴。所有3種長嘴針鼴均被 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