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齒[民族習俗]

鑿齒[民族習俗]
鑿齒[民族習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鑿齒,(otching)也稱“折齒”、“打牙”。產生於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習俗。其特點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頜兩側對稱牙齒為美觀。直至20世紀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區,鑿齒風還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東部和東南部等地的許多居民中。

產生背景

在中國,此俗的產生可溯源到6000餘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產生於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區,後流行到中國東南部、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在越、僚、烏滸等古族中也長期流行。直至20世紀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區,鑿齒風還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東部和東南部等地的許多居民中。

民俗文化

鑿齒[民族習俗] 鑿齒[民族習俗]

原始社會時期某些民族的習俗。有敲折、拔除、鋸平、毀損等方式,多在青春期對稱地拔、毀中間或兩側上牙門齒或犬齒。有些學者認為鑿齒與獲得成丁及成婚資格有關;也有的認為,是為了區別族別和身份或為了美容、裝飾、服飾及避邪。

史料記載

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齒。”夷洲,指台灣島。清郁永河《裨海紀游》:“女擇所愛者,乃與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許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鑿上齶門牙二齒授,女亦二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完婚,終身歸以處。”

鑿齒民是海外一特殊人種。《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南至東南方……(有)鑿齒民。”高誘註:“鑿齒民,吐一齒出口下,長三尺也。”

清黃叔敬《台灣使槎錄.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齒各二,彼此謹藏,以矢終身不易。”

《新唐書·南平僚傳》說是患了虐疾病後,嘴巴緊咬、鑿齒拔牙有孔,以便灌進藥水。

《貴州名勝志》說,父母死後,拔牙鑿齒投入父母棺中,“以示永訣”。上述種種說法,都是以誤傳誤,沒有真實意義。我們認為,斷髮文身和拔牙、鑿齒雖然形式不同,但作用卻一樣—都是表示成年的標誌。

《黔書》說鑿齒是為了不“妨害夫家”,即女子要先鑿齒,後出嫁,否則必害夫家。

《管子》說,越國青年熱愛祖國,當敵人入侵時,紛紛鑿齒表示成人,參軍打仗。因此,斷髮文身和拔牙、鑿齒都是表示成年的標誌,而不是避蛟龍之害或裝飾美觀及便於灌進藥水等。

《山海經》中多次提到“鑿齒”。其中《山海經·海內南經》就有記載“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墟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經·大荒南經》又有記載“ 有人曰鑿齒,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