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從隋朝時就有“揚一益二”的說法,這裡的“益”,即益州,指的就是成都。成都商業有多繁華?除了一千多年前誕生的世界上第一張紙幣,街名也能告訴你答案:牛市口、海椒市、紗帽街……
在玉帶橋東側,有一條著名的“家具一條街”鑼鍋巷。鑼鍋巷怎么不賣鑼鍋,卻“不務正業”的賣家具?在清代,它的“主業”確實是生產與出售鑼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鑼鍋巷還是成都的“中心”。
鑼鍋是古代軍隊野外必備的炊具,它的直徑在70公分左右。鑼鍋可不僅僅是一口鍋,白天可以用來煮飯,晚上可用來打更報時,遇到緊急情況,它還有報警的功能。
“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在古代戰爭中,鳴金是撤退的號令。其實,這裡的“金”本是一種叫做“鉦”的樂器,但上戰場就要輕裝上陣,敲鍋和敲鉦發出的聲音都差不多,所以,實用的鑼鍋就兼任了鉦的工作。
既然鑼鍋與戰爭息息相關,成都這條鑼鍋巷的出現,必然離不開戰爭。清乾隆時期,在大小金川,也就是今天的阿壩州,曾發生過18世紀內時間最長、耗費最大、動用兵力最多的金川之戰。
那時,成都是清政府用兵和治理西藏的後方基地。金川之戰期間,清廷在成都擴充軍隊,自然需要籌辦大量軍需物資。鑼鍋巷的銅器業,就是在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那個時候,鋁製品還沒有流行起來,凡是怕生鏽的製品多採用鐵或者銅,而鑼鍋就是用銅製成的。那時,鑼鍋巷就是生產銅器的地方。
古時候,鑼鍋巷一帶,隨處可見銅匠鋪子,整條街上,都是“叮叮噹噹”的聲音。與鑼鍋巷垂直相交的一條街道,叫做東打銅街,緊鄰的,還有一條北打銅街。那時,成都幾乎家家的銅器,都來自這幾條街上。
幽暗的屋子裡,火爐上的爐火燒得正旺,一個光著膀子的男子一手拿著火鉗,一手舉著鐵錘用力地敲打,發出有節奏的聲音。額頭上掛著豆大的汗珠,男子也來不及擦,直到手裡的黃銅從凹凸的銅錠敲成了薄薄的銅板,他才有空接過徒弟送上的茶水。
這樣的場景早已定格成為歷史。隨著清代中葉以後,戰亂平息,鑼鍋需求量下降,鑼鍋巷也不再“吃香”,這裡銅匠們的飯碗被搶了。於是,這條曾以生產鑼鍋而出名的街也“審時度勢”地“改行”了,開始賣起了木器,再後來,這裡成了著名的家具一條街。
在20世紀80年代時,鑼鍋巷是沿街為市,家具都是堆在路邊賣的。不到20米寬的街道,常常被買家具的人堵死。“改革開放後,大家生活好了,也允許私人做生意了,個體戶就越來越多了。
成都原點
在鑼鍋巷與文武路交叉路口西側人行道上,有一個直徑2.5米的青銅盤,上面刻著金沙太陽神鳥的符號,被雕琢成剪頭樣式的“東”、“南”、“西”、“北”四個大字,分別指向四個方位。“1956年成都市平面坐標系統原點”的字樣,表明了它的身份——這裡,就是“成都原點”。
成都的地理之心,不在天府廣場,而在鑼鍋巷,它的GPS坐標是北緯30°40′,東經104°04′。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個“成都50km”的牌子,這就表示,你距離鑼鍋巷還有50公里。
為什麼要把成都的地理中心放在鑼鍋巷而非大家普遍都認定的天府廣場呢?這裡面有一定的機緣巧合。
成都原點誕生於1956年,1954年時,在鑼鍋巷的北側,也就是現在人人樂超市的位置,修建了成都旅館。趙添成說,成都旅館可是當時成都地標式的建築,“必須要有單位開的證明才能住進去,裡面理髮部的師傅,手藝可是出了名的好。我在那裡理過頭,收費可不便宜,是外面的三倍!”最初,成都原點就設在這洋氣的成都旅館的樓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