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紀念堂

鑒真紀念堂

鑒真紀念堂位於江蘇省揚州[江蘇省省轄市]市邗江區鑒真路平山堂路8號,1973年建成,以紀念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鑒真和尚。由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參照鑒真在日本的主要遺物唐招提寺金堂設計建築。前面是門廳,上懸匾額;中間為碑廳,內立橫式紀念碑;後為殿堂,按唐代寺廟殿堂的風格建造,堂內正中為鑑真楠木雕像,仿鑒真圓寂前塑造。東西兩側壁上是鑒真東渡事跡的飾布畫,分別是西安大雁塔、肇慶七星岩、日本九洲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2016年9月,鑒真紀念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鑒真紀念堂鑒真紀念堂
1963年鑒真圓寂1200周年,中日雙方商定,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領大谷瑩潤分別代表兩國鑒真紀念委員會,商定在此建造紀念堂,1973年動工,1974年竣工。

紀念堂動工興建後不久,一場鋪天蓋地的“文革”濁浪,席捲中華大地,工程被迫時斷時續。不幸的是,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受到了極為不公正的待遇,於1972年含冤逝世。揚州鑒真紀念堂1973年終於完工,遺憾的是,這座後來被評為中國十大經典建築的宏偉建築,為之付出很多心血的梁思成先生,未能親眼一睹它的雄姿。

1985年1月26日,江蘇揚州市鑒真紀念堂等被評為全國優秀設計項目。

2016年9月,鑒真紀念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建築結構

鑒真紀念堂鑒真紀念堂
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門廳,上懸匾額;中間為碑廳,內立橫式紀念碑;後為殿堂,按唐代寺廟殿堂的風格建造,堂內正中為鑑真楠木雕像,仿鑒真圓寂前塑造的乾漆夾紵像製作而成,神態安詳而堅毅。

東西兩側壁上是鑒真東渡事跡的飾布畫,分別是西安大雁塔、肇慶七星岩、日本九洲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們展示了鑒真生活和經歷過的地方。兩側迴廊長達80米,構成一組單獨的堂院。

紀念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兩人合抱的檐柱,柱為腰鼓狀,柱頭斗拱三重,線條渾圓飛動,正殿中央坐像為鑑真乾漆夾像,是雕塑藝術家劉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結跏趺坐,合閉雙目,神態安詳。

設計布局

鑒真紀念堂鑒真紀念堂
紀念堂由中國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設計,他專程參觀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築,對唐代廟宇建造風格進行研究,精心設計這座紀念堂。

紀念堂分為兩組,一組為四松堂構成的清式四合院,南為紀念館,北為門廳,由遊廊周接,天井內有四棵古松,廊懸雲板、木魚,精舍巧建,清幽雅潔。

另一組為仿唐式四合院,由紀念碑亭、紀念堂,再由超手遊廊將兩建築周接,園內植佳蘭芳卉,其中櫻花為1980年鑑真大師像回故里探親時,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

這兩組紀念堂一為清式,一為唐式,分之為二,但同處一條中軸線上,又合之為一。

紀念碑

鑒真紀念堂鑒真紀念堂
紀念碑以豎碑為多,碑面光滑,天花飾框線,而鑒真紀念碑採用橫式,周圍框線突出,中間陰文鐫字,正面為郭沫若題“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刻趙朴初在紀念堂奠基典禮上寫的文章。

底座的花飾採用蓮花座作底,蓮花座托碑,因蓮花獨具神聖,“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蓮的絲長(思長),象徵佛教思想天下眾生,所以蓮花一直成為佛教的象徵。

蓮花座之上有卷葉草為主題的紋樣花飾,原來梁思成在快設計完畢時感到“唐”這個字不好體現,陳從周立刻提議用該草為紋飾,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徵鑒真生活的年代。

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體建築金堂樣式,只是型制由七楹變為五楹,金堂是鑒真當年親自設計,保持了中國盛唐的建築風格,又揉和了日本當時建築的特點。

紀念人物

鑒真紀念堂鑒真紀念堂

鑒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後六次東渡,弘傳佛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763年(廣德元年)6月25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

他佛教建築、雕塑等方面,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每於“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

在醫藥學方面,博達多能,品鑑極精,曾主持過大雲寺的悲田院,為人治病,親自為病者煎調藥物,醫道甚高。

他曾六次東渡,歷時十年,雖雙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僅辛勤傳法,而且把唐代繪畫、書法、雕塑醫藥、工藝、印刷、建築等成就的文化帶至日本,實際上是一僧團形式的文化代表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