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山東臨城棗莊一帶的鐵路線上,活躍著一支鐵道游擊隊,他們專門在交通線上打擊敵人,牽制敵人兵力。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組織游擊隊先在陳莊開設一個炭場作掩護,襲擊了幾次火車,武裝自己,並供應軍區一批武器,被老百姓稱為飛虎隊。
敵小林部隊調來特務隊,妄想消滅飛虎隊。英雄們先下手為強,襲擊洋行,又襲擊了客車。迫使敵人將進山“掃蕩”的兵力撤回一部分來對付飛虎隊。但飛虎隊的英雄們行動神速,又有民眾的大力支持,敵人根本找不到飛虎隊的蹤跡,連狡猾的特務隊長岡村,也狼狽不堪。日本侵略者勾結國民黨反動派,圍攻游擊隊。劉洪負傷,住在芳林嫂家中養傷,這裡便成了游擊隊領導集會的地方。芳林嫂的丈夫前些時候犧牲,芳林嫂對劉洪細心照料,因此,二人漸漸相愛了。
岡村偵察到游擊隊活動的地點,突然襲擊。劉洪、李正迅速打了個反包圍,消滅了敵人,岡村逃脫。敵人惱羞成怒,便到處放火燒村莊,進行報復。敵人的暴行激怒了劉洪,在微山湖擺開陣勢,要與敵人決戰。李正趕來阻止,不幸負傷。隊伍聽從命令,才免遭損失。飛虎隊經過休整,隊伍擴大了。這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軍運更加繁忙。劉洪帶著隊伍,經常在鐵道上出擊,搞得敵人寸步難行。小林不得不調集魯南地區全部兵力,進攻微山湖,企圖全殲鐵道游擊隊。飛虎隊的英雄們在殺傷敵人主力部隊後,巧妙地化裝成日軍突圍出來,遇上岡村,一場激戰,全殲岡村特務隊,岡村也葬身魚腹。芳林嫂奉命到湖西偵察,不幸被俘。
1945年,抗戰勝利,李正傷好回到飛虎隊,並帶來新任務:要插到臨城去阻止蔣匪軍往北竄,同時,要迫使小林部隊投降。飛虎隊打擊企圖北竄的蔣匪軍,救出芳林嫂,逮住了逃跑的小林和他的殘兵敗將。鐵道游擊隊更加壯大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曹會渠 | 劉洪 | 簡介 鐵道游擊隊大隊長 |
秦怡 | 芳林嫂 | 簡介 飛虎隊堡壘戶 |
馮喆 | 李正 | 簡介 鐵道游擊隊政委 |
馮奇 | 王強 | 簡介 鐵道游擊隊副大隊長 |
馮笑 | 小坡 | 簡介 鐵道游擊隊隊員 |
鄧楠 | 魯漢 | 簡介 鐵道游擊隊隊員 |
仲星火 | 彭亮 | 簡介 鐵道游擊隊隊員 |
陳述 | 風村 | 簡介 臨城憲兵隊隊長 |
鄭敏 | 小林 | |
石靈 | 匪營長 | |
劉非 | 游擊隊員甲 | |
李鏞 | 乙游擊隊員甲 | |
李其珍 | 丙游擊隊員甲 | |
程之 | 鬼子甲 | |
於明德 | 鬼子乙 | |
王少奇 | 鬼子丙 | |
王嵐 | 敵特務 | |
崔文順 | 列車信號員 | |
錢千里 | 食客 |
職員表
出品人 | 趙明 |
原著 | 劉知俠 |
導演 | 趙明 |
副導演(助理) | 張錚 |
編劇 | 劉知俠 |
攝影 | 馮四知 |
美術設計 | 張漢臣 |
錄音 | 陸仲伯 |
演職員表信息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歌曲 | 作曲 | 作詞 | 演唱 | 參考資料 |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 呂其明 | 蘆芒、何彬 | 劉歌群、上海合唱團 |
幕後花絮
•為了凸顯片中爬火車戲份的真實性,劇組專門從上海鐵路局借來一列火車供演員們練習 。
•在拍攝一場“微山湖化裝突圍”的戲份時,按理應該在微山湖拍。但攝製組到微山湖實地考察後,覺得場景很不理想,所以最終選擇到無錫太湖拍這場戲 。
•秦怡在無錫拍攝外景時,正好趕上炎熱的夏天,穿著大棉襖拍戲的秦怡,捂出一身的痱子。 。
獲獎記錄
年份 | 頒獎機構 | 獎項 | 獲獎者 | 結果 |
1957年 |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北京日報》 | 年度最受歡迎影片 | 《鐵道游擊隊》 | 獲獎 |
幕後製作
該片取材於抗戰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發生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所有戰鬥故事也都確有其事,沒有任何虛構和誇張的內容 。《鐵道游擊隊》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原來都沒有《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歌,這首歌呂其明創作的。儘管呂其明沒有到正規音樂學院深造過,但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對戰爭年代游擊隊員們的生活非常熟悉,經過一番琢磨後,呂其明才創作出了該片的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
影片評價
該片拍出了與《平原游擊隊》不同的特色。影片中最精彩的一些場景無不與鐵道這一特定的環境及與之相適應的鬥爭方式有關,克服了原小說戰鬥場面鐵道特點不鮮明的缺陷,使戰鬥場景顯得驚險刺激、扣人心弦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評 )。
該片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影片,它情節曲折驚險,險象環生,緊扣觀眾心弦,同時也有相當強的抒情性,表現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影片的細節設計的機智幽默與劇情的緊張展開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攝影和美工的創造也各具特色,較好地展示了環境和人物風貌 ( 新浪網評價 )。
該片始終暗藏著一個成長的主題。劉洪與芳林嫂的愛情故事,也以極其簡約的鏡頭予以體現出來,給抗戰英雄添上了一抹少見的溫情的柔光 ( 新浪網評價 )。
該片用膠片抒寫的英雄讚歌,在黑白的底片上,讓大家看到了英雄的光輝形象,看到了一個民族在面對侵略時堅決的抵抗態度和必勝的樂觀精神。為凸現英雄,影片在影像表現方面多採用特寫和英雄人物中心化的構圖方式,把英雄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歷史的記憶里,烙印在觀眾的腦海里 (《電影評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