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莧草

鐵莧草

鐵莧草(Acalypha australis Linn),別名朴草,榎草。 大戟科鐵莧菜屬植物。 為耕地上一種野草,夏月始見,其葉略似朴樹,故日本叫朴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一般特性:一年生草本,高可達50厘米

鐵莧草 鐵莧草

葉:具長柄,膜質,卵狀菱形或橢圓形,長2.5-8厘米,寬1.5-3.5厘米,兩面均略粗糙,先端漸尖,基部楔形,3脈,邊緣有鈍齒。

花:雄花序極短,長2-10毫米,此花序藏於葉狀苞片內,此苞片開展時腎形,長約1厘米,合時如蚌,邊緣有鈍鋸齒,基部心臟形。花期:5-7月。

果:蒴果小,被粗毛。

生長環境

1.生於曠野、丘陵、路邊較濕潤的地方。
2.多生於低山坡及荒地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及東北、華北、華南、西南各地及台灣。
分布於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

苦;澀;涼

藥材基源

為大戟科植物鐵莧菜及短穗鐵莧菜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5-7月間採收,除去泥土,曬乾或鮮用。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全草長20-40cm,莖細,單一或分枝,棕綠色,有縱條紋,具灰白色細柔毛。單葉互生,具柄;葉片膜質,卵形或卵狀菱形或近橢圓形,長2.5-5.5cm,寬1.2-
3cm,先端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鈍齒,表面棕綠色,兩面略粗糙,均有白色細柔毛。花序自葉腋抽出,單性,無花瓣;苞片呈三角狀腎形。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直徑3-4cm,表面淡褐色,被粗毛。氣微,味苦、澀。

藥物套用鑑別

鐵莧與梔子,二藥均清熱利濕,同為涼血解毒要藥。鐵莧草類體輕走表,清利肌表濕熱;梔子果實類質重走里,清利臟腑濕熱。前者偏走外,後者偏走里。功效略同,主治各異。

藥理作用

鐵莧水煎液在體外對幾種常見的痢疾桿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效果好(試管內2倍稀釋法),在稀釋度為1∶256時,不但有抑菌效力,且有殺菌作用。對舒氏和弗氏痢疾桿菌作用次之,對宋內氏痢疾桿菌效果最差。以鐵莧製成的片劑,在體外亦有同樣抗痢疾桿菌之效。50%鐵莧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舒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瓊脂平板法);其根、莖、葉中皆含抗菌成分,但對不同細菌,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其抗菌效力似有差異;鐵莧醇提物亦有同樣抗菌作用。鐵莧菜中分離得抗菌、平喘有效成分為沒食子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有抑制作用,對豚鼠、貓的支氣管有擴張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

鐵莧菜全草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鐵莧鹼(acalyphine)。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積

主治

痢疾;泄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小兒疳積;癰癤瘡瘍;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

用藥禁忌

《泉州本草》:孕婦忌用,老弱氣虛者少用。

出處

《中華本草》

別名

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六合草、半邊珠、野黃麻、血見愁、小耳朵草、
玉碗捧真珠、糞鬥草、鳳眼草、肉草、噴水草、痢疾草、野麻草、蚌殼草、鐵燈碗、七盞燈、血布袋、布袋口、皮撮珍珠、田螺草、野苦麻、貓眼菜、寒熱草、葉里仙桃、金畚斗、金盤野莧菜、沙罐草、燈盞窩、金石榴、茶絲黃、水芥、下合草、瓦片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