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萬曆十三年,九江郡守吳秀等籌集民間款項,匯集高師名匠,修鎖江樓和鎖江樓寶塔於石磯上,並鑄鐵牛四條護衛,為的是鎮鎖蛟龍,消災免患,永保太平,與配閣、軒組成一體,相映異彩。塔內底層東面牆上嵌有明代碑記一塊。所謂鎖江樓、鎖江樓寶塔顧名思義,是為鎖住不馴服的江水。另鎖江塔一度又以磯名,稱回龍塔。頭上風雲變幻,腳下波濤翻騰,由於歷經四百年變遷,江岸崩潰,樓毀、牛沉、閣倒。
歷史

四百年前的這組古建築,塔樓相映,蔚為壯觀。但四條鐵牛雖圍住樓、塔,可並沒有把孳龍鎖住,恰恰相反,這組古建築自己卻經歷了無數淒風苦雨,屢遭劫難。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8月7日深夜,九江發生地震,是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地動山搖,江水掀起七、八丈之高,江邊岩基石崩潰,鎖江樓及兩條鐵牛墜入江中,鎖江樓塔和另兩條鐵牛倖存。
清乾隆嘉慶年間,鎖江樓和塔雖經重建和維修,但在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軍與清軍在九江激戰,樓塔與兩條鐵牛遭炮火,鐵牛與樓又一次被毀,唯鎖江樓塔仍象巨人一樣孑然屹立於長江邊的回龍磯上;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的炮艦抵達九江水域後,見鎖江樓塔傲然而立,便向寶塔猛烈炮擊。但寶塔象不屈的民族一樣,敵人的炮火轟不倒,仍然威武地聳立在江邊,怒視著敵人,敵人也無可奈何地離開寶塔而去。但寶塔也留下了三個彈孔,最大一米見方,並向江邊傾斜了76公分。鎖江樓塔經風雨侵蝕,戰亂洗禮,地震搖撼,仍自巋然聳立。
文物保護
為了挽救古文化建築,此塔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民政府在鎖江樓塔建立四百周年之際,舉行了修復竣工典禮,祝福它在四百年滄桑變化中,歷盡苦難而不倒,這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精湛。一位遊人登上此塔後,感慨良深,賦詩道:"凌空一塔聳吳頭,問是江防第幾樓。守土金牛渾不見,沉淵鐵鎖可仍留。激流豈是英雄淚,廢壘長消往昔愁。天墜橋橫又一處,今朝兒女足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