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荊江水患不斷,為祈求神靈的保佑,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乾隆下旨鑄造鎮江鐵牛九尊,置於觀音磯等重要荊堤險段
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又在郝穴江邊置鎮水鐵牛一尊。據說興風作浪的水中蛟龍懼鐵,按五行之說,牛屬土,土又能制水。鐵牛集二者於一身,故用之鎮守江堤。鐵牛背上鑄有銘文:“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翳千秋萬代兮,福我下民”。鐵牛銘文均已成為長江水患的歷史見證,是荊江防洪史難得的珍貴文物。
歷史
鐵牛磯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荊江以其流經荊州而得名,全長337千米。荊江最著名的險工險段是荊州市沙市區觀音磯、江陵縣祁家淵、鐵牛磯,監利縣一磯頭等。其中沖刷最深的是江陵縣鐵牛磯。
鐵牛磯位於江陵縣城郝穴鎮龍淵村境內。因該堤段外平台上鑄有一尊鐵牛,故名鐵牛磯。因處荊江段郝穴河灣凹岸頂端激流中刷處。由於南岸淤長,斷面變窄,鐵牛磯一帶江面僅寬740米,為荊江河段最狹窄處。當上游洪峰瀉下,深泓急流,緊貼逼岸,形成這一帶灘窄坡陡、河床刷深的局面。
鐵牛磯堤段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險情,僅1950年至1975年就發生重點崩岸險情39次。1998年大汛期間鐵牛磯灘面遭受嚴重沖刷,為確保堤防安全,國家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綜合治理,2000年工程完工後,該段抗洪能力明顯提高,確保了灘岸穩定,成為荊江大堤的視窗。
離“鐵牛磯”碑不遠處,可見一尊鐵牛依江而立。
鎮江鐵牛
鎮江鐵牛的歷史要上溯到清代,據《荊州萬城堤志》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上諭:“向來沿河險要之區,多有鑄造鐵牛安鎮水濱者。蓋因蛟龍畏鐵,又牛屬土,土能制水,是以鑄鐵肖形,用示鎮制。”十二月,湖廣總督畢沅奉旨鑄造鎮水鐵牛九具,分別置於萬城、中方城、上漁埠頭、李家埠、中獨陽、楊林磯、御路口、黑窯廠、觀音磯等九處險要堤段。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鹹豐九年(1859年),又各鑄鐵牛一具與李家埠和郝穴堤上。現畢沅所鑄鐵牛已不存在,唯道光和鹹豐年間所鑄鐵牛尚存,即今荊州市荊州區李埠鎮的李埠鐵牛和江陵縣城的郝穴鐵牛。
其中郝穴鐵牛,因所處地段原為鎮安寺灣,故又名鎮安寺鐵牛,為荊州知府唐際盛所鑄。其形狀為獨角獸形,前立後蹲,高踞堤岸,俯視長江,身長3米,高1.8米,寬0.9米,尾右盤長1米,外實內空,重約2噸。牛背有銘文126字,其中篆、隸文各63字,現抄錄篆體銘文如下:“維鹹豐九年夏,荊州太守唐際盛修堤成,鑄角端鎮水於郝穴,而系以銘曰:‘嶙嶙峋峋,與德貞純,吐秘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翳!千秋萬世兮,福我下民。’”(其意思為:在清朝鹹豐九年的夏天,荊州太守唐際盛修好堤後,鑄了獨角獸,用以鎮制洪水,放在郝穴堤上,並在牛身上鑄刻銘文說道:“鐵牛昂首蹲踞,有如聳立的奇石,她的品德忠貞純潔,勤於職守,吞吐著神秘的靈氣,孕育著瑰麗的寶藏,捍衛在險要的江邊。驚濤駭浪從此不再興起,各種水怪都被馴服不敢興風作浪。噫!不管千秋萬代,它都要為我治下的百姓造福無窮!”)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碑
鐵牛旁原立有石碑一塊,為清光緒年間(1895年)郝穴磯發生崩挫險情,荊州知府舒惠率民眾搶險,修石磯長173米,高5米。上鋪塊石坦坡,高6米,下游做條石駁岸17米,又於上首新建石磯,長13米,高8米,控制住險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荊州知府余肇康為紀念該搶險工程所立。該碑原立在郝穴客運碼頭附近,河道管理部門於1978年將此碑遷至鐵牛磯,並適當加以修繕,建立基座,現立於鐵牛與蘑菇亭之間,碑上刻有《萬城堤上新塏工程記》一文。
荊江水患
鎮江鐵牛建起後,荊江水患並未因此減輕,史載荊江大堤又分別於1875、1907、1931、1935年四次發生潰口,導致荊江洪水肆虐。到建國前夕,鐵牛已是銹跡斑斑、破敗不堪,附近大堤也雜草叢生,險情不斷。
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十分重視荊江大堤治理工作。由於郝穴堤段的安危關係到江漢平原乃至武漢三鎮人民財產的安全,1958年周恩來總理等親臨鐵牛磯視察,1998年抗洪最緊張時刻,江澤民、朱鎔基、李瑞環、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鐵牛磯,指導抗洪,奪取了98抗洪的偉大勝利。訊後,國家再次安排專款對鐵牛磯一帶進行綜合整治。工程於1999年4月28日開工,2000年6月底竣工。整治後徹底根治了險情,保持了灘岸穩定,提高了邊坡、灘面的抗沖能力。同時,鐵牛也修繕一新,並依據98最高洪水位,將鐵牛抬高7公寸,重新修建基座、平台,並在鐵牛旁樹立了“98抗洪紀念碑”,上刻有原江陵縣縣長李剛撰寫的《郝穴鐵牛磯綜合整治工程記》碑文。此外,還在外灘邊緣設定了1800米長的鑄鐵欄桿。
滔滔江水依舊,鎮江鐵牛還在。如今,鐵牛磯一帶高標準的護岸牢牢鎖住了桀驁不遜的大江,岸邊新建的濱江公園遊人如熾,緊鄰其旁的江陵抗戰紀念園使其更添傳奇色彩,江陵還將在這裡修建一座“九八抗洪紀念館”,與附近的丁公祠一起成為江陵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臨近景點
江陵抗戰紀念園位於鐵牛以東100米處。紀念園座落在鐵牛磯附近荊江大堤平台上,這裡是原廣德部隊(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九軍第四十三師代號)陣亡將士埋骨之處。1941年7月25日,郝穴駐軍廣德部隊英勇抗擊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兩角旅團原浦聯隊1400人進犯。軍民浴血奮戰5晝夜,殲敵500餘人,國軍700餘將士英勇犧牲。自1940年6月至1943年2月,以彈丸之地的郝穴,堅持抗敵2年8個月。紀念園由牌坊、主碑、副碑組成,面對長江、背靠大堤,為全石結構。牌坊高6.6米,寬8米,南面匾額由江陵籍老紅軍、原中顧委委員譚友林將軍題寫。北面匾額出自旅台的鄂籍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胡秋原的手筆。牌坊主柱南面楹聯:“抗日豐碑如巍巍荊堤千秋固;報國勳業似滾滾長江萬古流”;北面楹聯:“鎮江神牛伴忠骨;凌雲仙鶴頌英靈。”牌坊重30噸,正門外立一對石獅,高2米,重2.5噸。主碑高5米,重10噸。正面為郝穴書法家湯仙遇書寫的“浩氣長存”四字。背面鐫刻中共郝穴鎮委和鎮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主碑之北,立有當年廣德部隊部隊長金德祥題寫的“廣德部隊江陵各戰役陣亡將士公墓”碑。碑座上鐫刻著郝穴鎮鎮長黃遠奎書寫的銘文:“銘碑勿忘歷史,謁陵莫負英靈”。紀念園後兩側的副碑,記錄著郝穴抗戰簡史、各捐助人姓名、籌建者名單和建園經過。整個布局嚴謹大方,氣度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