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鐵水打花

米脂鐵水打花

米脂縣的“鐵水打花”又叫打鐵花,是米脂縣一種獨特的民間花會活動形式,被視為一種古老的煙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節前後進行表演,以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亦有祥和喜慶之意。

“鐵水打花”又叫打鐵花,是米脂縣一種獨特的民間花會活動形式,被視為一種古老的煙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節前後進行表演,以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亦有祥和喜慶之意。

米脂鐵水打花 米脂鐵水打花

鐵水打花最初是道士們為祈福禳災、驅邪鎮宅的法事活動,請來民間金、銀、銅、鐵、錫五色匠人造訪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將鐵水打散開來,以祭奠他們共同的祖師——太上老君。以後五色工匠們在每年的廟會、開業慶典時為顯示本門派、本行業氣勢、取悅社會各界和城鄉人民,將鐵水打往樹上使之更具觀賞性,打鐵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業特點。到北宋以後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間傳統焰火,曾在陝北地區廣泛流傳。起源於北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從前,米脂縣城東的三里樓廟會每年都有打鐵花助興。後因種種原因中斷,各地相繼失傳。20世紀以來,米脂縣文化部門通過深入民間發掘整理,才使這一傳奇的民間焰火傳承至今。 據米脂縣南關老鐵匠艾小師傅講,很早以前的娛樂活動形式單一,過年時有錢人放炮竹,沒錢的鐵匠就把爐里的鐵水打出去,圖個好看和熱鬧,可誰想到,這火樹銀花比鞭炮、禮花還要炫麗壯觀。這樣一代傳一代,鐵水打花的絕活就流傳了下來。我不敢肯定今天的禮花就是由它演變而來的,但可以肯定,它確確實實是那個時代的禮花。鐵水打花的主要工具是坩泥鍋和坩泥勺,那是用一種極耐高溫而極粘的“泥”捏制的,坩泥鍋的樣子就像舊時的一種食品——窩窩頭,坩泥勺的形狀很像古時候的指南針——司南。這都是能工巧匠幾下就可以完工的活計,然而非常易碎。鐵水打花的主要原料為生鐵、鋸沫等。夜幕降臨,匠人們將砸碎的生鐵裝入坩泥鍋中,在拉風箱的作用下,上串的火苗和爐底被吹出的炭花成了打樹花之前一道絢麗的風景。待鐵熔化成沸騰的鐵汁後,打花者從坩泥鍋中用坩泥勺舀出鐵水,倒在放有濕鋸沫且用水浸泡過的木板上,鋸沫立即燃燒,但不著火,打花者即快速離開爐子,平端著盛上鐵水和鋸沫的木板跑出幾十步,先將鐵水與鋸沫向上拋起二、三十公分,在鐵水還沒有灑落的瞬間,用木板對準鐵水猛擊,酷似棒球運動員擊球時的動作,頓時,鐵花像金蛇飛舞,流光溢彩,從高處倒懸墜落如火山噴發,火花稀落之時又如火樹銀花,場面甚是壯觀。
據說,最初鐵水打花用的只是鐵水一種,後來發現,鐵水的“花”是紅色的,銅水的“花”是綠色的,鋁水的“花”是白色的。在火爐里加些銅、鋁,打起的“花”就顯得五彩繽紛了。但是為了節省成本,至今還是只用唯一的金屬原料鐵來打花。 打鐵花必須有高超的打花技藝,難度較大。很多技巧只能在操作和實踐中去體驗,去領悟,而且需要一定的膽量。所以千餘年來,這種技藝只是在鐵匠和銅匠中流傳,鐵水打花的鐵水溫度可以高達1600℃~1700℃,溫度不夠鐵水濺得不散,也迸不出金花,若濺到表演者或者觀眾的身上,後果不堪構想。所以鐵水打花的把式都是經驗豐富而且膽識過人的高手。他們表演的時候都要戴一個大沿帽子,並且把勞動布衣褲或者老羊皮襖反過來穿在身上,這樣可以防止被飛濺出來的鐵花燙傷。
米脂鐵水打花是陝北地區較為獨特的民間焰火藝術,它既體現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表演靈活,20世紀以來被發掘出來後,受到廣大民眾的一致喜愛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據說在打花鼎盛的“農具廠”時代,工匠們往往十多家一字排開,無形中你追我趕,一家勝似一家,場面頗為壯觀。據艾小師傅說有台灣的相關人士為他們的鐵水打花攝像,拍照,還將邀請他們去台灣表演。他還頗為自豪地說:“山西和河北省蔚縣的打花都是把鐵水摔在牆上,而我們是擊向空中,他們的打花遠沒有我們的技術含量高。”
早期冶鐵的工匠們在用他們的汗水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這種營造歡樂氣氛、慶賀節日的獨特方式。然而隨著煙花焰火的異軍突起和鋁合金,塑鋼,不鏽鋼等材料日新月異,鐵匠和銅匠的前景漸趨衰落。且由於組織不易,後繼無人,現瀕臨危境。當代,米脂縣唯一打花的組合是艾小師傅、何和旺老人和他的兩個已過不惑之年的兒子。至於孫子輩,他們根本就不願意去動這些老玩意。鐵水打花作為民間傳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傳統習俗的命運並不可觀。
近幾年,米脂縣為了大力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也為了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個曾經特有的民俗活動,米脂縣委、縣政府已做出許多努力:每年撥出專款,邀請打鐵花藝人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到南河灘進行表演;併力爭為米脂鐵水花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在這一兩年內成立一支專門的鐵水打花表演隊,讓它走出米脂,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米脂;將傳統的火爐改為乙炔氣爐,把現代科技融入到傳統技藝當中,使之更具環保性、安全性、觀賞性。但願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民俗活動能夠給更多的人帶來別樣的喜慶和歡樂,也願這樣古老的民俗活動能有更廣闊、更長遠的發展空間。

鐵水打花,曾在陝北地區廣泛流傳。

它最初是道士們為祈福禳災、驅邪鎮宅的法事活動,來民間金、銀、銅、鐵、錫五色匠人造訪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將鐵水打散開來,以祭奠他們共同的祖師—太上老君。 以後五色工匠們在每年的廟會、開業慶典時為顯示本門氣派、取悅社會各界和城鄉人民,將鐵水打往樹上使之更具觀賞性。打鐵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業特點。到北宋以後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間傳統焰火,起源於北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起來卻驚心動魄,極具危險性。艾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打鐵花”表演者,據他介紹,“打鐵花”很有講究,要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裝進坩泥鍋,並化成沸騰的鐵汁。用一塊木板,抓一把潮濕的鋸末,放在木板的一端,壓實,用大拇指在鋸末堆中間捏一個小坑,舀兩勺鐵水倒在砵砵里,往樹上一打,打到樹上又散開,非常壯觀,驚心動魄打鐵花用的鐵水要達到1600℃~1700℃,即看到鐵水迸出金花才行,溫度不夠鐵水濺得不散,就會流到表演者的身上,後果不堪構想。打花者拿著盛有鐵汁的“打花板”,迅速跑至開闊地,用力向上猛擊,板上的鐵汁沖向空中後,遇到樹枝立刻迸散開來。十幾個“打花”者一板接一板,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原野之間。

相關器具

1、 生鐵

2、 坩泥鍋(從山西買來的原料自己捏的)。

3、 風匣(用咱們傳統的風箱,這個風匣煽的火溫度很高,火勢便於控制)。

4、 打板。(長約一米,寬約25厘米厚2-3厘米的木頭板)。

5、 碳是龍鎮煤礦的二層子和底碳。

6、 鋸末(要拌濕)。

傳承譜系

一代:艾丕柱、男,1930年出生

二代:艾繩軍,男,1962年出生,國中畢業,父子相傳。

基本特徵

鐵水打花,鐵花飛濺,流星如瀑,瞬間夢幻般的美麗震懾了人們,想像不到的美麗壯觀。它充滿了喜慶、歡樂、吉祥、熱烈,場面恢宏、氣勢磅礴壯觀,觀者無不歡欣鼓舞,精神振奮,那種剛烈壯闊的民族氣節由此可見一斑。

主要價值

米脂鐵水打花是陝北地區較為獨特的民間焰火藝術,米脂人民天才創作的典型代表之一,既體現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文化交融的歷史脈搏。鐵水打花還具有它的實用價值,它的成本不高,取材方便,可多可少,表演靈活綠色環保,沒有污染,能夠樹立區域形象,打造文化品牌。在我縣經濟建設中,對加強我縣的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振奮民族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將發揮應有的作用。

頻臨狀況

米脂鐵花極具觀賞性,明、清時期,由於官府的提倡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或官府士紳們有了重大喜事,如金榜題名、還願、升遷、嫁娶、建新宅第等都要出錢打鐵花慶賀,使米脂鐵花一度紅火,達到鼎盛。雖然在各朝代中幾度興衰,但一直延續到清代。後因戰亂和災荒,瀕於滅絕。打鐵花必須有獨特的冶煉技術,高超的打花技藝,難度較大。很多技巧與絕技似乎僅靠心傳神授,只能在操作和實踐中去體驗,去領悟,而且需要一定的膽量。所以千餘年以來,這種技藝在米脂只是師徒或父子相傳,這也是米脂鐵花未能普遍流傳,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1988年被發掘出來後,受到民眾喜愛和專家們高度評價。由於技術要求高,組織不易,後繼無人,現瀕臨危境。當代在米脂還會這一技術的人只有家住城南,文屏山腳下的艾繩軍先生他說“現在就我會打鐵花,再就沒有了,失傳了。年輕人都不願意冒這個險。”

保護計畫

我們將以米脂鐵水花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依託,籌集資金在這一兩年內成立一支專門的米脂鐵花表演隊,走出米脂,讓更多的人認識米脂,讓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使剛烈壯闊的民族氣節得以發揚光大,在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做出應有貢獻。

保障措施

1、 開展傳統的技藝調查並整理成冊。

2、 舉辦培訓學習班、請老師傅傳授經驗。

3、 給予老師傅資金和政策的扶持,讓老師傅無保留的傳授技術

4、 加強管理,嚴格要求。

5、 向社會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鐵水打花的認識

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計畫中,要重點建立有效保護機制,實現保護的計畫和目標,需建立五大機制是:

1、以文化戰略“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工作決策時“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責任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管理機制。

2、有專家學者、新老藝人、互學互補,相互促進的統一和諧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發展創新的長效保護機制。

4、建立創造品牌、打造名牌的激勵保護機制。

5、發展打花藝術與開發旅遊產業相結合,以發展旅遊而促進鐵水打花的發展為目的市場營運機制。

鐵水打花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第幾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