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廚

2004年,美國一檔名為“料理鐵廚”的烹飪真人秀節目悄然開播。 除了上述幾名大廚,許多參賽選手的個性演出也成為“料理鐵廚”吸引觀眾的法寶。 “料理鐵廚”的目的確實達到了,這一點從收視率中就能充分看出。

鐵廚(iron chef)是美國一個很受歡迎的烹飪挑戰節目,也翻譯為“料理鐵廚”,節目中的幾位首席廚師也被稱為鐵廚。
2004年,美國一檔名為“料理鐵廚”的烹飪真人秀節目悄然開播。短短几年,“料理鐵廚”已經風靡美國,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烹飪節目之一,每周吸引數百萬忠實觀眾守在電視機前觀看。
這檔節目為什麼如此吸引人?它的幕後又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比賽刺激
美國版“料理鐵廚”其實脫胎於日本著名烹飪真人秀“鐵人料理”,節目形式及內容與日本原版無異。每期節目有5名固定的“鐵廚”及一名挑戰者參與,挑戰者現場向5名“鐵廚”中的一人發出挑戰,兩人通過在1小時內分別製作5道菜餚決勝負。
有意思的是,挑戰者與“鐵廚”事先都不知道節目組提供的“主題食材”到底是什麼,只有節目開始後才能見到食材的真實面目。
從以往的比賽來看,主題食材可能是神戶牛肉,可能是蔬菜,甚至可能是生薑。比賽雙方必須充分利用主題食材,並在每一道菜里體現出來,就連甜點裡也必須包括這些材料。拜節目組的神秘食材所賜,觀眾們才能從電視裡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海膽布丁”以及“鮭魚冰淇淋”。
“料理鐵廚”節目的主持人奧爾頓·布朗認為,這檔節目其實類似體育賽事,雙方通過公平決戰分出勝負。只不過,與美國版的“溫和友善”相比,日本原版“鐵人料理”有時候會令觀眾不寒而慄。
“日本原版節目裡充滿稀奇古怪的內容,也包含許多突髮狀況,有時候節目組提供的食材更是令人抓狂,”布朗回憶道,“我第一次看‘鐵人料理’節目是在舊金山的一個日本電視台,那次比賽要求雙方廚師用活鰻做出5道菜餚。我親眼看見其中一名參賽者將鰻魚腦袋釘在菜板上,在眾目睽睽之下扒了鰻魚的皮。”
與日本原版的刺激相比,美國版“料理鐵廚”溫和不少,不過節目中依然會出現“血濺現場”的驚險場面。
“有時候我們的節目簡直‘血花四濺’,參賽廚師不是切了自己的手就是砍壞了道具,”布朗解釋說,“這是因為大廚們通過電視節目成名後,刀功也開始變得潦草起來。一般來講,節目中幫忙打下手的廚師刀功更好。”
製作“料理鐵廚”的美國電視頻道“食物網路”認為,經過改良的美國版“料理鐵廚”既融合了日本原版的烹飪真人秀形式,又加入了“美國偶像”式的選秀過程,內容已經從日本原版的“噱頭迭出”逐漸轉向真正的廚藝比試。
“食物網路”節目籌劃部負責人布魯斯·塞德爾表示:“烹飪真人秀里難免充斥著戲劇衝突、幽默噱頭,甚至是故弄玄虛,不過觀眾最關心的其實還是烹飪本身。觀眾的要求就是我們製作節目的方向。”
個性大廚
目前,“料理鐵廚”共有5名固定“鐵廚”:馬里奧·巴塔利、森本正治、卡特·科拉、麥可·西蒙和鮑比·福雷。這幾名大廚各具特色,各自吸引了不少“冬粉”。
巴塔利擅長做義大利美食,在節目中常能欣賞到他獨有的創意菜品。在烹飪方面,巴塔利崇尚“簡即是精”。意式細面條、大蒜、橄欖油配上巴塔利特製的醬汁,再加上一些蛤蜊,就是一盤帶有濃郁意式風味的美食。巴塔利雖然身材壯碩,但做起菜來卻十分靈巧。有評論家稱,看他用肉乎乎的手魔術般煮出一盤美味的意大利麵猶如看鋼琴大師彈琴般美妙。
森本正治是唯一一位在日本“鐵人料理”和美國“料理鐵廚”節目中均獲得“鐵廚”稱號的廚師,實力毋庸置疑。他在日本成名後到美國旅行,學習各地的烹調技藝,最終造就他變化多端的烹飪技巧。和巴塔利一樣,森本正治的菜餚也以創意聞名。他設計的現代日本料理菜式大量使用西方食材及調味方法,再配上精美的餐具,每道菜都堪稱藝術品。
科拉是5名“鐵廚”中唯一的女性,身材嬌小,性格開朗,人緣極好。她做出的菜餚分量不大,卻因美味吸引了不少男性“冬粉”。有評論認為,烤乾酪三明治、比薩餅再配上科拉特制的愛爾蘭微甜黑啤,對許多熬夜看球的球迷來說簡直是超級美味。
西蒙則明確表示,自己做出的菜絕對“以肉食為中心”,他在現場的比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不過,西蒙贏得“鐵廚”稱號的那場比賽並不是靠他擅長的肉類,而是以旗魚為主題食材。儘管西蒙稱自己對肉類的興趣遠大於對旗魚的興趣,但他還是分別用蒸、炸、煎、烤、煮做出了5道美味的旗魚菜餚,顯示出紮實功底。
福雷是地道美國人,擅做美式食物,尤其精於燒烤。他調味的功夫最為“冬粉”們津津樂道,有報導稱“福雷能給對手帶來啟迪”。
福雷性格外向,情緒外露。在成為“鐵廚”之前,他曾向森本正治挑戰,並最終贏得勝利。激動之下,福雷跳上桌子,站在菜板上慶祝。森本正治對此嚴厲批評,稱福雷“不配當一名廚師”,因為他“玷污了切菜板”。事後森本正治向福雷道歉,福雷則表示自己並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除了上述幾名大廚,許多參賽選手的個性演出也成為“料理鐵廚”吸引觀眾的法寶。
在節目錄製現場,各選手帶來的烹飪工具應有盡有,從鍋碗瓢盆一直到電鑽、螺絲釘、鐵錘等五金工具,有些選手甚至搬來了雷射發射器、噴墨印表機之類匪夷所思的“烹飪工具”。
選手們帶來的菜刀則一定要鋒利。因為一名參賽者的實踐經驗證明,在計時比賽的壓力下,如果開罐器死活打不開罐頭,菜刀可以派上很大用場。
製作精良
除了有意思的節目內容、各具特色的參賽選手,“料理鐵廚”節目精良的製作也對提升節目收視率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面對日本原版獲得極大成功的壓力,“食物網路”不敢鬆懈,在曼哈頓花重金打造了一個“廚房演播室”,每次節目錄製過程都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以求完美效果。
在豪華的“廚房演播室”里,160盞照明燈懸於屋頂,分布在各個角落的10台攝像機不間斷地進行拍攝,地上電纜線蜿蜒曲折,127名工作人員還得見縫插針地在這個不通風的屋子裡穿梭往來。
此外,錄製每期節目都需要至少800磅(362.9公斤)食物,內容從普通肉類到怪異食材一應俱全。每期節目的參賽廚師還會獲得500美元補貼去購買自己所需的特殊食材。
對於節目最大的賣點之一——直到節目開始才揭曉的神秘“主題食材”,觀眾們反應不一。有人相信參賽廚師確實不知道食材內容,因為他們每次的反應都是那么驚訝;也有人認為食材內容並非什麼秘密,參賽者對此早有準備。
面對觀眾的疑問,“料理鐵廚”的固定評審之一安德魯·諾爾頓揭開謎底:“廚師們事先知道食材內容……倒也可以這么說。每次比賽前,工作人員會透露3種主要食材,比賽時的主題食材會從這3種材料中選擇其一。”
“廚師們參賽時對食材內容完全不知情是不可能的,”諾爾頓說,“節目組為保證參賽廚師最後做出的菜餚能給觀眾帶來驚喜,就必須了解廚師們需要用到的具體材料。這是邏輯。”
“食物網路”節目籌劃部負責人塞德爾則表示,節目組之所以同時準備幾份主題食材,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應對現場突發情況。有些食物經過長時間運輸,到達現場時已經不適於烹飪和食用。此時,工作人員就要迅速拿出幾套備選主題食材方案,並鼓勵參賽廚師利用其他備選食材進行創作。
“我們確實在盡力保證主題食材的內容不提前泄露,”塞德爾說,“但我們也想做出好看的電視節目。”
“料理鐵廚”的目的確實達到了,這一點從收視率中就能充分看出。主題食材對於參賽大廚來說也許並非什麼驚喜,但對觀眾而言充滿了神秘的魅力。每次觀眾都會津津有味地觀看比賽,然後期待著下一次的神秘主題食材。
“料理鐵廚”花絮揭秘
除了關於主題食材的討論,許多熱情觀眾對“料理鐵廚”節目整個流程極為好奇:選手們真的是在一小時內做出這么多精美菜餚嗎?為什麼評審試吃及評判的過程如此迅速?以下是美國媒體報導的一些節目花絮:
“再來一條”
真人秀節目的製作需要綜合多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要捕捉到充滿戲劇性場面的鏡頭。為此,“料理鐵廚”的工作人員可謂費盡心力。
在一次節目中,“鐵廚”森本正治與挑戰者霍馬羅·坎圖為拍攝主題食材揭曉時的表情NG了一次又一次,工作人員總覺得他們沒有表現出戲劇性的感染力。為此,節目導演“親切”指導坎圖:“這一次,要表現得像是秘密被揭穿一樣。”
據悉,動用10台攝像機拍攝一場比賽的總時長約為10小時。經過剪輯和編輯後,觀眾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只有35分鐘,其餘25分鐘是廣告。
“分秒必爭”
由於一期節目時長只有60分鐘,其中主持人奧爾頓·布朗還要看準時機穿插廣告,因此剩下的時間就顯得格外緊迫。
為節省時間,工作人員事先就將各種調料及烹飪工具擺好,如果有必要還會將湯鍋擺放在溫火上備用。當表示比賽時間結束的蜂鳴器響起時,雙方廚師還有額外的時間裝盤,確保評審及主席能夠吃到或溫熱或冰涼的新鮮菜餚。
“吃什麼好呢”
對於評審來說,迅速品嘗10多道菜餚並給出評價並非易事。一般來說,評審可以自由選擇要吃的菜餚,即使吃完整道菜也可以。但大部分評審還是選擇淺嘗輒止,留出肚子品嘗下一道菜。拍攝結束後,工作人員非常樂意幫助他們消滅現場的“殘羹剩飯”。
由於時間緊迫,評審們還練就了迅速給出評價及打出最後分數的功夫,時間決不會長於插播的廣告時長。通常廣告結束後鏡頭一切回到現場,選手們的分數就出來了。
“沒時間休息”
據悉,“料理鐵廚”一季節目約有25集,需在20天內錄製完成,如果進度順利的話一天可以錄兩集。
在錄製現場,工作人員要在攝像機拍不到的地方不停地撤下髒盤子,換上新盤子;評審品嘗菜餚的時候,他們還要迅速打掃乾淨台面,等評審一評論完就立即投入下一期節目的錄製。(鄭昊寧)
(本文來源:新華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