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灣鄉

鐮刀灣鄉

鐮刀灣鄉位於杏子川北部,距離安塞縣城60公里,轄13個村,69個村民小組,2505戶,9850人,其中農業人口9650人,總土地面積23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鐮刀灣鄉位於杏子川北部,距離安塞縣城60公里,轄13個村,69個村民小組,2505戶,9850人,其中農業人口9650人,總土地面積23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8600畝,其中基本農田19000畝,有林地面積15232.9畝,其中退耕還林98058.7畝,經濟林10500畝,現有大棚687座,養殖專業村8個,專業戶460戶,畜禽存欄800頭,家禽存欄3萬隻。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元,人均產糧420公斤。

沿革

1946年將六區四鄉(康家廟) 駐地遷至鐮刀灣。1958年9月建曙光公社,年底併入子長縣。1961年9月設安塞縣鐮刀灣公社,1983年9月改鐮刀灣鄉。1989年底,全鄉東起王家灣鄉黃草塌村,南到化子坪鄉油房坪村,西連靖邊縣大路溝鄉程家溝,北靠靖邊縣天賜灣鄉,總面積233.84平方千米,人口8617人,轄13個村委會,114個自然村,12個廢村。1997年,面積233.8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鐮刀灣、史家川、羅居、劉家河、劉家溝、雙山子、康家河、段嶮子、新勝、李圪堵坡、高家溝、王咀、楊石寺13個村委會。

所轄村

鐮刀灣(塞木城、鐮刀灣、馬曹坪、賴子坪、馬圈子、河壩溝;塔碼窯),段嶺子(段崆子、蘆草峁、腰灣、龍石頭灣、麻地渠、高山陽窪),康家河(康家河、野雞畔、山窯子、史界、火石澗、閻家畔、老莊塌、韓地塌、朱塌、寺溝門、老莊畔),李圪堵坡(李圪堵坡、跑馬台、曹家窪、墳峁、張家峁、西塌、膠泥灣子;黃羊灣、陽灣),王嘴(王嘴、尚新莊、陽嘴、寺嘴、楊圈子、膠泥窪),羅居(羅居、張家溝、陽坪、郭圪嶗、王界、石窯灘、莊科灣;趙家灣、寨子溝),史家川(史家川、土豁子溝、吳家溝、背莊、牛家圪嶗、陽坪;馮圈灣),劉家溝(劉家溝、棗灣、香水、店坪、馬溝、楊山),新勝(新勝、廟灣、雲盤山、雲石磕、坡子窪、龍義嘴、邵家灣、楊路台、黃家圓、長嘴;劉家窪),劉家河(劉家河、桃樹峁、小川子、二家畔、柳樹台、臥虎嘴、羅莊科、楊家灣、周家台、張家畔、河周灣、高峁山、香龍巖、楊窪、朱崾峻、康家峁、溫樹塌;椿樹台、陳家畔),楊石寺(楊石寺、寺溝山、紅石峁溝、獨立圪塔、長勝灣、馬鞍橋、馬鞍梁、武慶義、廟界、小山樑、崖窯峁、長勝台、榆嘴),高家溝(高家溝、關樓台、莊闊台、牛毛河台、李家河、柳樹坪),雙山子(雙山子,胡麻嘴、鐵峁山、挎木塌、高家園子、宋家窪、宋渠、後滿泉河、李家渠、羊路峁、王渠;王山、滿泉河、四峁梁)。

基礎設施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方籌措資金,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一是多方協調,解決了火石界、寺咀、李家河、劉河、新勝、楊石寺等6個村275戶,1298人的移民搬遷新居問題,還有史川、牛圪嶗兩個村70戶349人的移民搬遷工程正在緊張有序地建設中,並圍繞新居工程建成養殖小區8個,邁出了產業化發展步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全鄉實現了村村通車,今年新修鄉村道路120公里,使羅居、史川、鐮刀灣、楊石寺、雙山、劉河、段先則村7個村鋪設了瀝青路面,新勝、康河、李坡、王咀、高溝5個村道路實現了礫石化,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是解決了李坡、王咀、新勝、雙山等5個村的自來水飲水問題。
四是農田水利建設成效顯著。新修農田23000畝,大大緩解了該鄉農田不足問題。
五是信息化工程進一步加強,幾年來,建成行動電話機站5個,羅居、史川村農業信息站2個。在偏遠村莊安裝了移動無線電話,使通訊覆蓋全鄉。
六是扶貧開發重點村項目正在實施當中,預計2008年全部完工,大大改善了農民住房條件,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

草畜發展

草畜業是該鄉的優勢產業,也是該鄉民眾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以草定畜、草畜同步發展”是該鄉近年來草畜產業開發的指導思想,按照“草畜配套”的發展模式,在鞏固提高原有養殖戶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示範戶、專業村、重點村的建設,通過幾年的努力,該鄉新種優質牧草50000畝,建成養殖專業村8個,發展養殖示範戶460戶,羊子存欄6000隻,生豬存欄1800頭,大家畜存欄800頭,家禽存欄3萬隻。2006年,畜牧業總收入395萬元,人均收入達到401元。

林果發展

該鄉緊緊圍繞“六大工程”建設的第二大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富民工程為突破口,截止2006年底,全鄉果園面積達到5200畝,其中掛果(5年以上)面積1200畝,幼園(2-5年)2500畝,新建園(1-2年)1500畝,年產水果850噸,年產值達到17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雙山村蘋果品質高、口感好,曾多次獲得縣上領導的讚賞。

棚栽發展

鄉黨委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建成了羅居、史川、李家河、段先等棚栽業基地。全鄉累計建成日光溫室大棚687座,棚均收入7500元,最高的達180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主要種植“安德烈”茄子,基本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種植,初步形成了產地市場。

特色產業

近年來,該鄉初步形成了“川道大棚、玉米,拐溝紫花白洋芋、紅蔥”為主要特色產業鏈,民眾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生活水平得到充分提高。該鄉川道村共種植地膜玉米1000餘畝,戶均收入6000餘元,拐溝村紫花白洋芋1000餘畝,全部地膜種植,形成了李坡、王咀、康河三個1000畝以上紫花白洋芋生產基地,加快了“一村一品”發展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