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和珠飾
製造年代: 漢材料: 和田玉 料珠 瑪瑙 玻璃 琥珀
收藏地: 新疆維吾樂自治區博物館
介紹
兩漢時期,中原地區農業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國力極為強盛,故而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交往日益頻繁,開闢了絲綢之路,為加強中土與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交流開通了道路,為西域文化的引進做出了獨特貢獻。因此,新疆古文化遺址的發現,其墓葬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各民族間的融合與差異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在1萬7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把石塊、骨片、獸牙、海貝等經過切割、磨平、打孔、穿線、染色等製成頸鏈和手鍊,戴在脖子上、手上以為裝飾,可以說,是我國工藝品的最早起源。以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漸漸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紋理細密、色澤精瑩的彩色石頭,這便是最早的玉,他們稱之為“美石”。這些“美石”經過加工後,令人愛賞,有的可以隨身佩帶,有的甚至在人死後還要隨葬墳墓,因而當石器工具逐漸為金屬工具所代替時,玉器工藝漸漸成為獨立的工藝種類發展起來。而人類對於自然界中各種礦物質、寶石和玉石的了解也逐漸加深,更加熟練地利用它們迷人的色彩、優良的質地來裝點自己的生活。也正是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才逐漸認識了更為絢麗晶瑩的和田玉,並慢慢地以之取代了彩石玉器,隨著中國玉器的發展才逐步進入成熟階段。但在和田玉時代,彩石玉器並未消失,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生產數量。
下面一串頸鏈是許多透明或半透明的各色料珠穿組而成,其中有深藍、翠藍、藍綠、草綠、靛青、墨黑、銀白、金黃、灰綠等色彩,其中各種黑色或深色料珠數量最多,體積較小,一般每隔40到50顆深色料珠夾入一些體積較大、顏色較亮的艷色料珠。整串項鍊大約由600多個料珠所組成,戴在脖子上至少得繞兩圈。上面一串珠飾是由各種材質、各種形狀的珠子或片飾所穿組而成,其材質有琥珀、玻璃、瑪瑙、和田玉等,其形狀有球形、圓柱、管、片及各種不規則形狀,其色有白間藍,天藍、棕、橙、啡、米黃等,共11顆珠,無一個色彩、大小、形狀相同。無論是何種珠管,其表面都被打磨得極為光滑、圓潤。
兩串珠飾材質、大小、顏色各異的不規則珠飾被和諧統一地串聯在一起,散發出迷人、高雅的獨特魅力,給久居文明大都市的現代人帶來一種古色古香、天然、質樸的審美感受,一種現代文明中久違了的自然與清新。
這些項鍊和珠飾是從我國較為突出的新疆地域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為數不多的佩飾的一部分,是我們了解新疆地區古代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古文物,收藏少數民族古物,於安邦定國大有裨益。
應放置在單獨的附有軟囊的錦盒內,儘量避免碰撞、磨擦,保持適度的溫度和濕度,避免曝曬、高溫、蒸汽及酸性物質的接觸,不要使用超音波清洗器。
市場估價:人民幣10,000,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