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火柴廠

鎮江火柴廠,目前地址在鎮江市金山路18號,其前身是創建於1920年的鎮江熒昌火柴廠,1956年1月實行公私合營,改名為鎮江火柴廠,在解放後全國火柴行業處於先進水平。

發展情況

解放前

民國9年(1920年)和10年,上海 熒昌火柴公司創辦人邵爾康和日籍華裔陳錦堂,先後來鎮開設 熒昌火柴廠燧生火柴廠。熒昌有資本20多萬元,房屋200餘間,工人660人,機器設備50餘台,日產火柴720件(壹件100包)。燧生廠規模與熒昌廠相仿。火柴以銷往九江、蕪湖、漢口、上海為主。民國14年五卅慘案後,各商店拒銷日商火柴,燧生廠於民國17年閉歇。

民國19年,上屬上海熒昌火柴公司同上海周浦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鴻生火柴公司合併組成 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鎮江熒昌火柴廠即屬大中華公司管轄。此時有生產設備70餘台,其中排板機30部、拆板機17部、貼招機16部、磨磷機1部、調藥機、理梗機和銅板機各2部。年產火柴17.28萬件,產品商標先後有名煙、老人、上海、金鼎、蝶丹等。名煙火柴為暢銷上海的名牌,抵消了瑞典鳳凰火柴的影響。老人牌火柴是大中華公司名牌產品之一。 民國26年,鎮江淪陷後,熒昌火柴廠先被日軍鎮江宣撫班霸占,改名為 鎮江磷寸工場。民國32年,又為敵偽 華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霸占,由日人擔任廠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民國35年8月,熒昌火柴廠復工生產,職工僅146人.生產規模不如戰前。至民國37年,每周只能開工4天,勉強維持生產。

解放後

建國時熒昌廠因資金緊缺,原料缺乏,銷路不暢,虧損嚴重,不能正常生產。在人民政府扶持下,自1950年7月起生產逐步正常,年產火柴2.64萬件,產值38.22萬元,實現利稅14.41萬元。1954年,熒昌火柴廠研製油藥聯合機,將梗支加熱、沾油、沾藥工序的手工勞動改為機械聯動,還安裝滾筒烘梗機、刷磷機等。次年4月,上海周浦火柴廠併入鎮江熒昌火柴廠。1956年1月實行公私合營,改名為 鎮江火柴廠

同年,揚中梗片廠、無錫新中梗片廠併入鎮江火柴廠,生產規模擴大,年產火柴達18.5萬件,產值268.73萬元,利稅101.32萬元,成為鎮江市當時最大輕工企業和江蘇省火柴行業產量最高的企業。1967-1969年,鎮江火柴廠試製成功裝盒機和火柴連續機,同時逐步增添新設備,淘汰理梗、排梗、油藥卸梗機。1974年,火柴產量達30.17萬件。生產的雙喜牌長梗火柴曾出口巴基斯坦。1977年後,新建制梗、制頭、包裝車間和危險品倉庫,擴建改造老廠房,並陸續安裝大型刨片切梗機6台、火柴連續機7台、自動裝盒機16台和包封機2台,形成4條生產流水線,勞動強度大為降低。

1983年,江蘇省第一台糊盒機在鎮江火柴廠投產,共安裝全紙糊盒機26台,結束了多年來分散在居民家中手工糊盒的歷史,在全國火柴行業處於先進水平。

1985年,鎮江火柴廠有職工1032人,占地面積38319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453.1萬元,生產火柴42萬件,產值610.35萬元,上交利稅103.44萬元。萬件火柴耗木材172.16立方米,萬元產值耗能2.96噸標準煤。 金山牌火柴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是江蘇省同行業中唯一部優產品。

生產情況

年份 產量(萬件) 產值(萬元) 年份 產量(萬件) 產值(萬元)
1949 3.7960 55.04 1970 28.3783 411.49
1952 4.8296 70.03 1976 32.5014 500.33
1955 15.7670 228.62 1978 30.5420 451.60
1959 25.7000 273.33 1983 43.5100 775.23
1961 20.2292 293.32 1984 47.0000 701.31
1966 25.2800 366.56 1985 42.0000 610.35
1968 18.1000 262.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