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壺

鎏金銅壺

中國古代青銅器。

注音

鎏金銅壺 liú jīn tóng hú

基本信息

青銅酒器。通體鎏金,頸細長,腹圓,廣圈足微向外撇。

關鍵字

鎏金

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近代稱“火鍍金”。此術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漢代稱“金塗”或“黃塗”。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而金則附著於器面不脫落。
鎏金銅壺鎏金銅壺

盛液體的器皿。商代已有,春秋戰國尤其盛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銅壺內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也用於盛水。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圈足。西周的壺圓形,長勁,大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有方壺。戰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瓢形等。圓形壺到漢代稱鍾,方形壺則稱“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