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鍾芳幼年喪母,寄居外親黃家撫養,又名黃芳。自幼聰穎好學,10歲入崖州州學。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鄉試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試賜二甲進士第三名,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一時名動京師,蓋謂丘文莊後又一南溟奇才”,時人敬稱“鍾進士”、“鍾崖州”。曾任代理吏部稽勛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職。任寧國府推官時積極清理積案,嚴懲貪贓枉法者。十六年(1521年)任浙江提學副使,致力革除科考弊端,堅持“德才兼優”選用人才,使當時學風煥然一新。嘉靖二年(1523年)任廣西布政司參政,及時消除虎患,百姓念其功德,為他雕塑石像。不久調任江西右布政使。九年(1530年)升任南京太常侍卿,翌年兼任國子監祭酒。十一年(1532年)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第二年改任戶部右侍郎,奉旨總督太倉,奏請朝廷賑災撫民,緩和了災民因乾旱引起的困苦。十三年(1534)年告老退鄉,遷居原籍瓊山縣,以讀書為樂。家居十餘年,有乾以私者,謝曰:“吾豈晚而改節哉”!
鍾芳著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醫學、軍事等領域,其哲學著作《春秋集要》、《學易疑義》兩書,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踐知”的哲學觀點,是當時考生的輔導書籍。文學著作《筠溪先生詩文集》,分歌、賦、詩、詞等,有“雄、渾、精、深、氣隨理昌”的美譽;史學著作《皇極經世圖》秉筆直書,修正了不少訛漏。《春秋集要》(12卷)和《鍾筠溪家藏集》(30卷)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他著作有《續古今經要》、《少學廣義》、《崖州志略》、《養生經要》、《皇極經世圖》、《讀書札記》等20卷行世。被譽為“上接文莊下啟忠介”的“嶺海巨儒”。卒後追贈都察院右都御史,賜葬於瓊山縣東山鎮鍾宅坡。
鍾芳才華出眾,學識博而精,對律法、歷史、醫藥、卜算等書籍,無不貫通,寫出的文章“雄渾精深,氣隨理昌”。他在國子監講學,“胄子莫不感動”。他的詩文作品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功力深厚,文采新奇,是海南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
個人修行
鍾芳一生為官清廉,公正無私,寬政愛民。任寧國府推官時,他理清了許多民間冤案,深得民眾讚揚。任廣西參政時,他想盡各種辦法平息了當地的虎患,百姓刻寫石碑作紀念。任浙江學使時,他革除作了浙江學科舉考試的弊端,同時向朝廷提出科舉取士應以才德兼優者為上的建議,並親自實施,使浙江的學風為之一新,生員“斐然向學”。任兵部左侍郎時,鍾芳親自帶兵,多次到邊境征討外患,軍功卓越。任戶部右侍郎時,他竭盡才智為國管理財政,取得顯著成績。他廉潔自守,對貪贓枉法、行賄受賄行為尤為痛恨,一旦發現,立即嚴加懲處。鍾芳晚年辭官居家10多年,有人曾求他代謀些私利,均遭回絕。他說:“我守志,猶如寡婦守身,豈可晚而失節!”
鍾芳-宦海生涯
25歲中舉人,32歲中進士,鍾芳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算得上暢通無阻,比起他的恩師紀綱正先生來,不知幸運了多少倍。考中進士二甲第二名後,鍾芳隨即被選為“翰林庶吉士”、“編修”。周濟夫先生說:“作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進身之階,這對鍾芳來說是重要的一步,但其後卻並未一帆風順。”
不久,鍾芳便因不合流俗而被貶為寧國府“推官”。但是由於他精於吏治事宜、能破陳年積案,再度遠近聞名。正德七年(1512年),鍾芳升為漳州府“同知”,不久代理知府。其敢作敢當,在平定漳州寇亂、整治考核官員和捉拿豪強惡霸等方面都有所作為。
正德九年(1514年),鍾芳升為南京戶部“員外郎”,後又到南京吏部任職,然後轉為“考功”,負責甄別官吏的優劣。他的上司劉春、羅欽順當時都很聽從他的意見,並因此授予其實職。
正德十六年(1521年),鍾芳升任浙江“提學副使”,考核生員以“敦行力學”為上。這很像紀綱正的風格,可見恩師對他的影響何其深遠。
嘉靖二年(1523年),鍾芳升為廣西“右參政”,為官府平定多處叛亂提供了不少計策。尤其是在嘉靖四年(1525年),鍾芳親自下文徵召數十隻小客船,打通了當地斷藤峽阻隔近70年的交通,足見其膽識過人。後來,有個部落再次叛亂,久征不下,朝廷命令王守仁(即王陽明)領兵征戰,鍾芳又獻上“分置土官”之策,不動一刀一槍就平定了反叛。
其後的鐘芳在擔任江西“左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南京兵部“右侍郎”時,都有過人的政績。嘉靖十二年(1533年),鍾芳改任戶部“右侍郎”,調往北京,總督太倉,大舉漕政。當時山西大同軍亂,鍾芳上疏奏請只誅叛逆,招降脅從,但與當道不合,因此遭到貶謫,後才奉旨復職。
綜觀鍾芳的宦跡,先後有北京、福建、南京、浙江、廣西和江西等地,為著政事,鍾芳飄忽四海,其間的勞苦愁煩可想而知。1534年,鍾芳獲準告老還鄉,居家十年後病逝,享年68歲。
為政思想
鍾芳出身寒微,自小目睹地方的動亂不斷、百姓的朝不慮夕,而瓊人讀書與出仕的不易,也使得他歷盡了艱難。這對他入仕後形成同情民生疾苦、意欲施行仁政的思想和刻苦砥礪、真知力行的學風,起到了切身操練的幫助作用。
從1508年走上仕途,到1534年還鄉,鍾芳為官將近30年,仁民愛物的為政思想貫串始終,並處處體現在其詩文當中。
“夫政以順民欲惡為要”、“而以惠澤及物為貴”、“夫仁者不負其民”、“非仁民無以伸事上之義”,鍾芳的言論強調治理民眾要施行仁政,並主張仁政的要義在於減輕徭役,精兵簡政,謹慎用刑,“大抵此時民窮財盡,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政以敷治,刑以輔政,政所不及,不得已而後刑”。
在處理官府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時,鍾芳也認為不可多殺。他在《瓊山縣平黎記》中寫到:“予昔參廣西政,每憾多殺不能已亂,徒以長亂”,認為殺人多多並不能制止動亂,只能增加仇恨和動亂。在一些書簡中,他也表現出“善殺不如善懷”、“才有一毫上首功,喜多殺之意,則與天地不相似,而神不我佑”的仁者之心。
其他信息
鍾芳父子也是海南七對父子進士中的一對,其子鍾允謙,字汝益,嘉靖八年(1529年)登三甲進士第148名,歷任浙江寧海知縣、刑部主事、福州知府、萊州知府等職。父子先後考中進士,同為朝廷命官,被世代傳為佳話。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鍾芳在家中逝世,終年69歲。朝廷贈為右都御史。
人物評價
鍾芳和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屬於同一歷史時期的人物。鍾芳考中進士的正德三年(1508年),正好與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同一年。後來,他們還有過比較親密的交往。
周濟夫研究發現:“除了嘉靖四年在廣西共事,一起平亂之外,此前的正德五年至十一年(1510—1516年),兩人在江西、南京也應有過交往。所以,王陽明在江西南安逝世後,鍾芳曾撰文祭奠他。”鍾芳在祭文中自述“某嶺海末學,忝在交遊,宦跡所經,每親緒論。”
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和確立也就在正德五年至十一年這段時間。周濟夫說,王陽明“心學”對程朱學派的大膽異議,特別是它所帶有的思想解放的鋒芒,在當時的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反對他的人固然很多,而贊同和追隨他的人也為數不少。鍾芳作為一名篤信儒學的士大夫,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從《鍾筠溪集》中保留的書簡、贈序和論文來看,鍾芳當時交往的著名理學家並不止王陽明一人,他和羅欽順、王廷相等都有頗深交誼,對當時有爭執的理學問題都曾往復論難。
羅欽順對鍾芳尤為推重,他的理學專著《困知記》就特意請鍾芳作序,而鍾芳寫給他的書簡中也有三封專門討論理學問題;王廷相的《慎言》一書和詩集也是鍾芳作序。周濟夫中肯地說:“這些都說明鍾芳在當時理學界的聲譽和地位,所以,與他同時的海南名賢林士元認為,鍾芳與羅欽順一樣,都是可入選《國朝理學名臣錄》的人物,評價不可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