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東周時鐘吾子爵封地,建立“鍾吾國”,在江蘇宿遷,後歸附楚國,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並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時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正好給了吳王出兵的口實。同年冬,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興師伐罪。鍾吾國國小民貧,不堪一擊,旋即滅亡。鍾吾被併入吳國。周元王四年(前471年),又被楚國侵占。前223年,秦滅楚後,將鍾吾國改為下相縣。
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與齊晉爭霸出征,吳國數十萬水陸三軍屯駐駱馬湖。後漢五年(106年)韓信反楚王劉交在此鏖戰,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梁紅玉、魏勝、張榮都在馬陵山拒守,勇截南侵的金兵。近代發生的宿北大戰、淮海戰役,宿遷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宿遷不僅是南北交通之要道,同時也是文人騷客們抒情言志、歌詠吟誦的美好去處。二千多年來,沂沭流域堪稱儒林之邦。《宿遷縣誌》云:“秦始皇以雄威之姿,挾強秦之眾,吞六國而一四海,項氏奮起,一蹴而亡之,其雄強剛猛之慨前古未嘗有也。自是之後,漸染於詩書禮樂。”從宋代始,文天祥、米芾、邢侗、彭時、李東陽、董其昌、乾隆皇帝、袁枚、劉墉、李光地、蒲松齡等都曾到此尋幽探勝,駐足流連,留下傳世名篇。馬陵山有司吾清曉、龍泉夜雨二景。山中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有三仙洞、七真岩洞、司吾驛、乾隆行宮、項梁墓等二十多處。
歷史沿革
東周時期,這裡是鍾吾子爵封地,名為“鍾吾國”。秦時建司吾縣。南北朝時廢司吾縣地入宿豫縣。北周至開元二十三年為泗州(下邳郡)治所。唐代宗元年(762年)易名為宿遷縣。806年前後改屬河南道徐州彭城郡。
五代時與唐朝的隸屬關係相同。宋時屬河東路淮陽軍。明至清初宿屬淮安府邳州直隸州,雍正十一年改屬徐州府。
江蘇在春秋時期,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徐州郡和揚州郡。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
宋代屬京東東路淮陽軍治下下邳縣管理。
元朝時,蘇北屬河南省,蘇南屬江浙省。明朝,建應天府,直隸南京。
清朝初年為江南省的一部分。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轄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江寧府、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其範圍大致與現代相同。
清初,宿遷初屬邳州又改屬徐州。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州府制,宿遷先直屬江蘇省政府,後隸屬淮陰專署。
在革命鬥爭年代,成立的泗宿縣、宿遷縣歸華中軍區六分區領導,屬淮海區。
解放後,宿遷縣隸屬淮陰專區,原宿遷北部沂河以北劃歸宿北縣(今新沂市),宿遷縣的規模比以前縮小。
古人類的居住和遷徙,便是人類文化交相互達的地方。境內分布著景色各異、文化積澱深厚的旅遊文化資源。1952年發現的花廳古文化遺址,經南京博物院四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遺蹟現象和遺物,為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研究長江和黃河下游地區原始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了一批十分重要的資料,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和思考。花廳墓地,被學者譽為“東方的土築金字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和旅遊開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