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觀音閣

錦州觀音閣

位於北寧市醫巫閭山風景區北部,是閭山重要寺院之一,也是閭山中心景區。始建於遼代,明稱清安寺,清初改為“大觀音寺”。

觀音閣的歷史

觀音閣歷代均曾翻修,清乾隆年間大規模翻建,奠定了現在的規模。廟分前後兩殿,均為硬山式小木結構,正殿塑有佛祖釋迦牟尼像,東側為觀世音菩薩像。壁上繪有“佛祖成佛”、“一葦渡江”、“三顧茅蘆”壁畫;門前懸有“大雄寶殿”木匾。殿前有兩株幾百年前的古柏,東柏粗壯葉色深只開花不結果,西柏苗條葉色淺淡開花後能結果,人稱“鳳凰柏”。前殿塑有彌勒、四大天王和韋陀菩薩像。東西有配殿6間東殿,內有乾隆御筆心經石刻鑲嵌在牆上。與大殿同排還有僧房8間。觀音閣周圍景點繁多,望仙亭、曠觀亭、觀藝亭、碑廊、耶律楚材讀書堂等古建築規模宏大、金碧輝煌;鷹龜奪寶、龜兔賽跑、三星閒奕、群蛇戲水等奇石惟妙惟肖;飛瀑清泉、鐵索天梯、白雲雄關、桃花古洞景觀奇特,令人神往。觀音閣南25米,有個依山臨淵的天然石洞,洞寬10米,深6米,高約3米,原有古佛1尊,佛身變化能測陰晴,晴時古佛為灰色,雨時古佛變黑色。古佛在文革時被毀;現重塑有阿彌陀佛和藥光師佛兩尊古佛。觀音閣南200米有菩薩殿3間,中間塑觀世音菩薩,南為文殊菩薩,北為普賢菩薩。北廟背東面西,原為“土谷祠”,年久失修,廟跡無存,1991年重修殿宇,1996年春塑上菩薩像,圈好院牆,並增修僧房1間,廟牆外南側有兩幢高4米、四面各寬1米的方石碑,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上刻《重修大觀音閣碑記》和修廟獻款人姓名約8000人,號稱萬人碑。觀音閣西200米有懸岩斜覆而成的石棚,東西長42米,底寬10米,最高和20多米,可容五、六百人,從下向上登70級石蹬即可達棚內。東側廟殿長15米,寬5米,塑有昆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像。西側為胡仙堂。觀音閣西懸崖頂部有“老爺閣”及“望海寺”為觀音閣分院。

觀音閣原有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兩楹,前殿三楹,東西廊各三楹,山門一楹。石獅一對,石碑四甬,鐵鼎一尊,銅鐘一座,五塊橫匾,巨石一塊,古松兩株。

觀音閣,原名“南海寺”、“松雪庵”,建於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

明代的“觀音閣”

據錦州第一任佛教協會會長圓通老法師撰寫的《錦州古剎》一書記載:“觀音閣,乃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之下院,左軍督僉事、驃騎將軍、都指揮王鍇將軍為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住持福堅老和尚肇建的下院。”

王鍇為什麼為福堅老和尚肇建觀音閣呢?文字記載著這樣一段軼事。

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錦州備御都指揮李真奉太監王彥之命,重修錦州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王彥命李真選一有道高僧做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住持。當時錦州地藏寺住持福堅老和尚幼年出家,十五歲受戒,對佛教經、律、論三藏造詣頗深。並且通曉文史、琴棋詩畫、書劍醫卜……無所不精,所以李真“三顧茅廬”請出福堅老和尚做了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住持。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左軍督僉事、驃騎將軍、都指揮王鍇拓建錦州城牆,常去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遊玩。王鍇是個有名的棋迷,常常自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有一次,王鍇游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在禪房喝茶,見一幅字畫,字跡瀟灑遒麗。上書“書仙畫狂棋聖;琴心劍膽詩魂”。署名“北普陀山觀音洞山僧福堅”。王鍇手捻長髯,微微冷笑。

王鍇踱到房外,手撫石欄心想:“我三次來游北普陀山觀音洞,福堅始終不迎不見……李真三請他方出山,此人絕不是等閒之輩,觀其書法,像是一個有道高僧。我倒要會一會這世外高僧。”

月上東山,福堅老和尚在殿前舞刀,忽見一人影,福堅老和尚笑道:“莫非是王將軍嗎?若是王將軍,請禪房一敘。”王鍇大驚,心想:“這老和尚怎知是我!”事已至此,王鍇只好走出,雙手合十道:“法師,下官這廂有禮了。”福堅老和尚雙手合十道:“老僧怠慢失禮,望將軍恕罪!請將軍禪房一敘。”二人邊說邊進了禪房。王鍇坐下後忙問:“法師和下官從未見過面,怎知石後是下官?”福堅法師笑道:“將軍拓展錦州城牆,常於廣順門(古城西門)外觀其磚瓦石料,又常常在永安門(古城南門)外觀其施工,所以老僧拜識將軍尊顏。”王鍇又問:“法師,我三次游觀音洞,您不迎不見不會不送,真乃是不染凡塵的有道高僧啊!”福堅法師道:“阿彌陀佛!將軍三次來觀音洞,都是微服游山,老僧如迎出山門,豈不是譁眾取寵!將軍本無意會見老僧,老僧若冒然拜見將軍,豈不是攀龍附鳳!將軍既是微服游山,又不會見老僧,老僧怎能再送將軍下山?故老僧寧可讓將軍不悅,也不迎不見不會不送將軍!”福堅法師幾句話,說得王鍇無言以對。福堅法師為打破僵局笑著說:“將軍星夜不歸,定愛這洞天古木、寒潭夜色,老僧想留將軍山中過夜,不知將軍可能屈尊僧房?”王鍇聽福堅法師一席話,倍覺福堅法師名不虛傳,暗道:“這福堅法師真是有道高僧,能與這樣德高望重的高僧為友,真是三生有幸啊!”忙說:“學生願在山房過夜,聆聽法師教誨!”福堅法師非常高興地說:“不敢!”福堅法師與王鍇從周文王談到洪武帝(朱元璋);從漢樂府談到元曲;從篆文談到趙孟?;從顧愷之談到錢選;從孫子兵法談到少林拳法;從琴棋談到醫卜……真是海闊天空,無所不至。不覺東方發白,二人卻毫無倦意。王鍇道:“法師不但是位高僧,而且是位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的學者啊!”福堅法師忙說:“將軍過獎了!”從此二人成了莫逆朋友。兩三日不見,就像相隔數年,不是福堅法師下山拜訪王鍇,就是王鍇上山拜見福堅法師。

一日王鍇上山拜見福堅法師,執意要和福堅法師對弈,福堅法師笑道:“難道將軍要學蘇東坡把玉帶輸給佛印嗎?”王鍇笑道:“恐怕法師要學松泉老和尚把問心寺輸給司馬光吧?”福堅笑道:“老僧若輸給將軍,情願把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雙手奉送給將軍。若將軍輸給老僧,就請將軍把拓建城牆剩下的磚瓦石料在大廣濟寺塔南為老僧修一小廟。”王鍇聽後心想:“我若贏了,尚能贏你一座大廟,我若輸了,拓建城牆的磚瓦石料根本剩不了多少,大廣濟寺塔南之地乃是大廣濟寺之地,怕你幾何?”手握福堅法師雙手笑道:“學生謹遵法師之命,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決不反悔!”

說著小和尚已擺好棋盤,福堅法師和王鍇對弈起來,福堅法師手捻長髯,面不改色。王鍇雙手撫膝,瞠目結舌。三壺水功夫,福堅法師連下三城。王鍇雙手合十向福堅法師深深一揖說:“法師真是弈秋,當代棋聖!學生折服。只是拓展城牆的磚瓦石料恐剩不多,至於大廣濟寺塔南……”福堅法師笑道:“老僧雖不諳數學,但用目測、步測得出磚瓦石料拓展城牆後,尚能剩二百多石方,建一小廟足夠。至於大廣濟寺塔南之地,我已和大廣濟寺玉舟法師說妥,將軍只輸一句話而已!”王鍇聽後連連贊道:“法師真乃神人也,城池修好,所剩餘料任憑法師肇建廟宇。”

錦州古城永安門竣工後,磚瓦石料果剩二百餘方,王鍇命兵士民夫等人,把所剩石方運往大廣濟寺塔南,並親自到大廣濟寺拜訪玉舟法師,懇請玉舟法師賜地為福堅法師肇建廟宇!玉舟法師慨然應允。

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七月十三日,左軍督僉事、驃騎將軍、都指揮王鍇,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住持福堅法師,大廣濟寺住持玉舟法師,古塔寺慧修法師,地藏寺山德法師,寧遠州知州胡茗嶂……親持鐵杴破土奠基,這是錦州歷史上修建廟宇破土奠基規模最大、最熱鬧的一次。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春,觀音閣竣工。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六月十九觀音閣開光。

當時,寧遠州知州胡茗嶂書寫的“天王殿”石額鑲嵌於前殿殿門之上,守備遼東寧遠都督同知王鍇手書“慈航普渡”四字巨匾懸於大殿殿門之上。東廊房曰:“僻園”,西廊房曰:“靜室”,兩塊匾是福堅法師手書。前庭懸掛一口錦州四眾捐資鑄的銅鐘,後庭中央是王鍇贈送福堅法師的鐵鼎。

大廣濟寺住持玉舟法師為福堅法師升座書寫了一幅條幅--翠竹黃花皆佛性;白雲流水是禪心。

王鍇撰寫了《南海寺碑記》,敘述了為福堅法師肇建南海寺的經過。

福堅法師從此冬天在城裡南海寺過冬,夏天在觀音洞普陀寺避暑。福堅法師贏了守備遼東寧遠都督同知王鍇一座廟,名聲大振,南海寺也因此聲名鵲起。

巡按遼東御史兼提督學政宋鑒巡按遼東時,特意拜訪福堅老和尚,適值隆冬,八十高齡的福堅老和尚踏雪陪同宋鑒遊覽北普陀山觀音洞。宋鑒看那普陀山雄秀奧折,懸崖下垂,層樓聳峙,洞前古松數株,冬雪覆之,青白如績,對福堅老和尚說:“好個‘石棚松雪’!法師真是個松雪齋主啊!”福堅聽後高興得雙手合十說:“多謝巡按大人為這寒山古岫賜一佳名!多謝巡按大人對老僧過譽!就請巡按大人書寫‘石棚松雪’四字,老僧當請石工勒於巨石之上。”

兩日後,宋鑒差人給福堅老和尚送來兩幅字,一幅“石棚松雪”,一幅“松雪齋主”。福堅老和尚看後,手捻長髯道:“遼西,山川秀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啊……”隨即命弟子請石工把“石棚松雪”四字刻於慈悲崖下一塊巨石上。把“松雪齋主”四字裝裱後,懸於自己禪房裡。這就是後來錦州八景“石棚松雪”的真正來歷。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六月宋鑒再次巡按遼西時,八十五歲高齡的福堅老和尚已定居在南海寺了。宋鑒拜會福堅老和尚時,福堅老和尚手扶竹筇迎出山門。福堅老和尚慚愧地說:“老僧不能再陪大人遊覽觀音洞了,只好請大人觀賞觀賞小剎這‘古塔昏鴉’了。”宋鑒聽後,仰天看那萬千燕鵲,頡頏於黃昏中的古塔周圍,贊道:“法師這一佳景的名字取得絕妙!”宋鑒一眼看到院中一塊巨石,對福堅老和尚道:“下官願書‘古塔昏鴉’四字於石上,以做永久紀念!不知法師可允否?”福堅法師聽後雙手合十笑道:“老僧求之不得。”隨即命弟子把墨磨好,請宋鑒賜字。宋鑒提筆在巨石上寫了四個行書大字“古塔昏鴉”。這時從福堅老和尚身後走出一個年青的和尚,雙手合十向宋鑒說:“大人若不嫌棄,小僧為大人執刃勒石!”宋鑒以目問福堅老和尚,福堅老和尚對宋鑒說:“大人,此僧是老僧小徒,名叫弘印,書法、繪畫、篆刻皆勝過老僧,老僧擔保小徒刻石一定能刻出大人四字的神韻!”宋鑒笑道:“既然是法師高徒,下官信得過。”這就是錦州八景“古塔昏鴉”的來歷。觀音閣“古塔昏鴉”巨石,後因風化嚴重,於清同治年間自然粉裂。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冬,福堅老和尚在南海寺禪房圓寂。弟子們為紀念福堅法師,遂把“南海寺”改名“松雪庵”,仿宋鑒“松雪齋主”四字,製成“松雪庵”橫匾掛于山門上。這就是“南海寺”及“松雪庵”名字的由來。

福堅老和尚圓寂後,弟子三義做了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的住持。三義知道師父非常喜愛古松,親手在觀音閣大殿前栽植了兩棵虬髯松。使“松雪庵”成了名副其實的“松雪庵”。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秋,一場大火把“松雪庵”燒為平地。

為什麼叫觀音閣

由於連年大旱,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無力修復“松雪庵”。直至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8年)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住持能素老和尚用五十年化緣積攢的錢,重新修復了“松雪庵”。當時巡按遼東御使兼提督學政熊廷弼和能素都是江西東昌人。能素俗姓熊,名主師,能素出家時,取名“能素”。論起輩分來,能素乃是熊廷弼的叔父,所以熊廷弼更加尊重能素,自然鼎力相助,幫叔父肇建“松雪庵”。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19年)十月,“松雪庵”竣工,熊廷弼對能素說:“師叔,侄兒覺‘松雪庵’三字,不如‘觀音閣’好!北普陀山觀音洞普陀寺乃師叔主寺上院,這下院仍取觀音菩薩慈航普渡之意更佳,請師叔敲定。”能素覺得熊廷弼言之有理,笑道:“經略所說極是,就請經略給小庵書寫一塊匾吧!”

不幾日,熊廷弼親自差人給能素送來一塊“觀音閣”金字藍地匾。從此“松雪庵”就改名“觀音閣”了。這就是“觀音閣”名字的由來。

能素按原“南海寺”碑、額、匾、聯的拓片,重新裝飾古剎,正殿仍懸掛王鍇手書的“慈航普渡”巨匾,大殿供奉觀音菩薩。前殿仍鑲嵌胡茗嶂手書的“天王殿”石額。前殿供奉彌勒佛、韋陀菩薩、四大天王。東廊仍懸“僻園”橫匾,內供文殊菩薩。西廊仍懸“靜室”橫匾,內供普賢菩薩。山門懸掛“觀音閣”橫匾。前院《南海寺碑》旁,又勒一新石碑《觀音閣記》,此碑由熊廷弼撰書。

能素和熊廷弼又依舊貌在後院分栽兩棵虬髯松,後人稱為“叔侄松”。

“古塔昏鴉”巨石經風化、火焚漸斷裂,能素在巨石周圍用石塊倚住。

“觀音閣”由於熊廷弼鼎力肇建,又由於熊廷弼親筆題匾而名冠遼西。觀音閣當時的香火比遼西三大寺(大廣濟寺、古塔寺、地藏寺)還盛。

文字記載明天啟年間又大修一次觀音閣。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再次重修,此次增修東配殿、西配殿。東配殿供奉地藏王菩薩,西配殿供奉大勢至菩薩。大清開國以來,錦州第一位舉人王共瞻撰寫了《重修觀音閣碑記》。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錦州府知府德陰倡修觀音閣,優貢朱自裕撰寫了《觀音閣慈航普渡碑》,這是觀音閣從肇建以來的第四塊碑。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民國七年(1918年)兩度重修。

解放後,觀音閣先後變成錦州市皮毛廠職工住宅和居民住宅。文物遺失殆盡。

觀音閣歷代高僧中,最有影響的有福堅老和尚、戒升和尚、了凡和尚、糊塗大和尚、三義法師、能素法師、塵見法師。

觀音閣最後一代和尚是本緣老和尚。

進士王春、張文錦、江奎、李景登、孫?、李庚雲、李逢源、陸善格等都在觀音閣寒窗苦讀過。

相傳觀音閣鎮寺之寶:一是福堅老和尚的一把“削風”寶刀。二是宋鑒書寫的“松雪齋主”字畫。三是王鍇鑄的鐵鼎。四是熊廷弼撰寫的《觀音閣記》石碑。

觀音閣收藏曆代名人書畫三百多幅。

可惜這些珍貴文物都已“蒸發”了。

現代的觀音閣

1987年黨和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把觀音閣退還給錦州市佛教協會。現在的觀音閣是錦州市古城改造後,修建錦州古塔歷史文化公園時重新肇建的,比昔日的“南海寺”、“松雪庵”更加莊嚴、巍峨。

觀音閣現在的住持是修悅老法師。

日落黃昏,人們又可以在觀音閣院內飽覽“古塔昏鴉”的勝景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