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罐

錢罐

錢罐:人們用來儲蓄錢財的盛器,也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表現. 如:日本的招財貓儲錢罐.它以形成為日本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品. 上世紀50年代初,在湘潭古城,玩具攤上還在賣這種蓄錢的小陶罐,它的妙處是硬幣可以放入,卻無法取出。因此小孩子平日將父母給的零花錢從小孔中塞進去,到快過年時,錢貯滿了,便打爛小陶罐,拿了錢去作快樂的消費,故此物又名“撲滿”。“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西京雜記》卷五)。

錢罐:人們用來儲蓄錢財的盛器,也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表現.
如:日本的招財貓儲錢罐.它以形成為日本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品.
上世紀50年代初,在湘潭古城,玩具攤上還在賣這種蓄錢的小陶罐,它的妙處是硬幣可以放入,卻無法取出。因此小孩子平日將父母給的零花錢從小孔中塞進去,到快過年時,錢貯滿了,便打爛小陶罐,拿了錢去作快樂的消費,故此物又名“撲滿”。“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西京雜記》卷五)。

撲滿

撲滿最早的記載文字,見於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它還有許多別稱,如:慳囊、悶葫蘆、儲錢罐。
撲滿常被詩人攜入詩中,或增添濃郁的生活氣息,或被引申出新的含義。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寫道:“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從中可見勞動人民生活的困苦。陸游則以此設喻,說明過度地聚斂錢財必會招致災禍:“錢能禍撲滿,酒不負鴟夷。”記得一位高僧詩人曾寫過一首叫做《撲滿子》的詠物詩。詩中說,撲滿子“只愛滿我腹,爭知滿害身,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

錢罐發展

錢罐產業前景廣闊,增長勢頭良好,錢罐它對禮品和工藝品業的貢獻不可小視,占據著重要的地馬口鐵錢罐位。目前國際上的錢罐企業和國內的錢罐企業差距不斷的縮小,國內以著名的錢罐生產商“廣州市文搏實業有限公司、東莞錢罐生產企業等為代表,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是國內錢罐產業的支柱。
儲錢罐儲錢罐

歷史

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年少時家貧,放過豬,當過獄吏,但刻苦向學,孜孜不倦,近70歲時方入九卿之列,74歲升為丞相,官居極品。6年之後,以病死於任上。剛入官道時,他的老鄉鄒長倩送他一個撲滿,並在贈詞中說:“……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土,粗物也,,重貨也。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而不可誡與?”公孫弘在以後的歲月里,一直保持勤儉的本色,蓋布被,食粗糧。所余的錢,用來在相府設東閣客館,招納賢才,以推薦給皇帝選用。
所以,他不因聚斂錢財,招至“滿則撲之”的大禍,平平安安度過了他的一生。當滿族人聚集兵馬,殺入關內,結束了漢族人為統治中心的明王朝,在300多年中,漢族的有志之士,無不試圖推翻滿族人的政權。清末由愛國志士組成的南社,就曾以“驅逐韃虜”為己任,鼓吹革命。而“撲滿”二字,被生髮出新的意味,即砸碎滿清王朝。南社愛國詩人蘇曼殊,在清光緒二十九年由日本到達蘇州,“當時蘇曼殊曾畫過《撲滿圖》扇面一頁贈包(笑天)。撲滿是泥制的貯錢罐,丟入銅錢只進不出,只有等積滿後撲碎了它才可取出。但這幅圖卻是一語雙關,撲滿者,撲滅滿清也,寓藏著強烈的民族革命意識”(尤玉琪《三生有幸夢蘇州》)。
早幾年,在北京一家工藝小品店,見到了撲滿。雖仍是陶製,造型卻豐富多了,或小豬,或小虎,或小牛,憨態可掬,讓人愛不釋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