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間市場

銀行間市場

銀行間市場,由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構成。銀行間市場,有調節貨幣流通和貨幣供應量,調節銀行之間的貨幣餘缺以及金融機構貨幣保值增值的作用。

概念

銀行間市場 銀行間市場

同業拆借市場

同業拆借是指具有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及經法人授權的非法人金融機構分支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行為,目的在於調劑頭寸和臨時性資金餘缺。金融機構在日常經營中,由於存、放款的變化,匯兌的收支增減等原因,會在一個營業日終了時,出現資金收支不平衡的情況,一些金融機構收大於支,另一些金融機構支大於收,資金不足者要向資金多餘者融入資金以平衡收支。於是,產生了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相互拆借的需要。資金不足者向資金多餘者借入款項,稱為資金拆入;資金多餘者向資金不足者借出資金,稱為資金拆出。資金拆入大於資金拆出稱之為淨拆入;反之,稱之為淨拆出。這種金融機構之間進行資金拆借活動的市場被稱為同業拆借市場,簡稱拆借市場。

票據市場

票據市場(paper market )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資金往來過程中產生的以匯票、本票和支票的發行、擔保、承兌、貼現、轉貼現、再貼現來實現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票據市場是指:記錄在全國商業銀行的業務中發生承兌的貼現、轉貼現的實際數之和,並有餘額和累計發生額的具體信息。

常見的票據市場是指: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中國銀行業資金拆借中心其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劵”的中心交易場所和各商業銀行之間經常操作票據交易並交割的場所。另外商業匯票的貼現是一個比較活躍的票據市場,由於匯票通過背書在市場當中流轉,具備了一定的支付功能,隨之而來的變現需求就催生了直貼、轉帖市場的活躍。

票據市場是指一套有關票據交易規則、慣例和組織安排,它通過提供這些規則和組織安排界定交易主體要票據交易過程中的選擇空間,約束和激勵交易主體的交易行為,降低交易費用和控制市場競爭中不確定性引起的金融風險,最終確保各種票據交易與交易關係順暢運行。

票據市場是短期資金融通的主要場所,是直接聯繫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樞紐,作為貨幣市場的一個子市場,在整個貨幣體系中票據市場是最基礎、交易主體中最廣泛的組成部分。票據市場可以把“無形”的信用變為“有形”,把不能流動的掛帳信用變為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票據信用。票據市場的存在與發展不僅為票據的普及推廣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還集中了交易信息,極大地降低了交易費用,使得票據更易為人所接受。

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是發行和買賣債券的場所,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是一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可以為全社會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提供低風險的投融資工具;債券的收益率曲線是社會經濟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準,因此債券市場也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統一、成熟的債券市場構成了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基礎。

外匯市場

銀行間外匯市場是指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可以經營外匯業務的境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之間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進行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正處於逐步發展與完善之中。

銀行間外匯市場: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可以經營外匯業務的境內金融機構(包括中外資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的銀行間外匯交易系統進行人民幣和外匯之間交易的市場。

外匯:外匯具有動態和靜態兩方面的含義。

外匯的動態含義是指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的國際匯兌行為和過程,即藉以清償國際債權和債務關係的一種專門性經營活動。

外匯的靜態含義是指以外幣表示的可用於對外支付的金融資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一)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二)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四)特別提款權;(五)其他外匯資產。”

匯率:是各國貨幣之間相互交換時換算的比率,即一國貨幣單位用另一國貨幣單位所表示的價格。

基準匯價:中國人民銀行每日公布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港幣的市場交易中間價,該中間價是各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以及外匯指定銀行與客戶之間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港幣買賣的交易基準匯價。 銀行外匯牌價:各外匯指定銀行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基準匯價為依據,根據國際外匯市場行情,自行套算出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港幣以外各種可自由兌換貨幣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匯價浮動幅度內,自行制定各掛牌貨幣的外匯買入價、外匯賣出價以及現鈔買入價和現鈔賣出價。這些掛牌價即為銀行外匯牌價。

直接標價法: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基準來計算應付多少本國貨幣。

間接標價法:用一定單位的本幣為基準來計算應收多少外幣。

外匯市場:進行貨幣買賣、兌換的市場,是由外匯需求者、外匯供應者、買賣中介機構構成的外匯買賣活動場所。

匯率制度: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如規定本國貨幣對外價值、規定匯率的波動幅度、規定本國貨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關係、規定影響和干預匯率變動的方式等。傳統上,匯率制度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兩類;1973年以後,匯率制度日益多樣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新將匯率制度分為釘住匯率制和彈性匯率制兩種,後者包括浮動匯率制。

結售匯業務:銀行結售匯制度始自於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1994年1月1日起,國家取消各類外匯留成、上繳和額度管理制度,對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匯和售匯制度。在銀行結售匯制度下,結匯是指外匯收入所有者將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根據交易行為發生之日的人民幣匯率付給等值人民幣的行為;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將外匯賣給外匯使用者,並根據交易行為發生之日的人民幣匯率收取等值人民幣的行為。 遠期結售匯業務: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契約,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到期外匯收入或支出發生時,即按照該遠期結售匯契約訂明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結匯或售匯。

結售匯綜合頭寸:是指外匯指定銀行(以下簡稱銀行)持有的因人民幣與外幣間交易而形成的外匯頭寸,由銀行辦理符合外匯管理規定的對客戶結售匯業務、自身結售匯業務和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所形成。

自營業務(自營性交易):1995年1月1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市場交易規則(暫行)規定,自營業務指會員為其自身外匯業務的正常進行而從事的外匯交易。

代理業務(代理性交易):1995年1月1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市場交易規則(暫行)規定,代理業務指會員為企業提供經紀服務而從事的外匯交易 即期外匯交易:即期外匯交易是以雙方約定的匯率交換兩種不同的貨幣,並在一到兩個營業日後進行清算的外匯交易。 遠期外匯交易:是指外匯買賣雙方預先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契約,規定買賣的幣種、金額、匯率及未來交割的時間,在約定的到期日由買賣雙方按約定的匯率辦理收付交割的外匯交易。

外幣買賣業務:是指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通過電子交易與清算平台,為境內金融機構外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與清算提供便利的安排。此次推出的外幣買賣系統是為外幣對外幣的即期交易提供交易、清算的系統,不涉及人民幣對外幣的交易。 金融衍生產品:國際互換和衍生協會(ISDA):“衍生工具是有關互換現金流量和旨在為交易者轉移風險的雙邊契約。契約到期時,交易者所欠對方的金額由基礎商品、證券或指數的價格決定。” 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契約,其價值取決於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契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徵的結構化金融產品。

詢價交易:詢價交易是指相互有授信關係的外匯交易主體,直接就所要交易貨幣的幣種、金額、匯率及未來交割的時間進行詢問、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後確認成交的交易方式。

競價交易:交易系統對買入報價和賣出報價分別排序,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撮合成交的交易方式。

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核准,在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人民幣與外幣交易時,承擔向市場會員持續提供買、賣價格義務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

金融機構:指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類中資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保險公司除外)。

非銀行金融機構: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的中資信託投資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公司。

外資金融機構: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經批准在中國境內設立和營業的下列金融機構:總行在中國境內的外國資本的銀行;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外國的金融機構同中國的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合資經營的銀行;總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外國資本的財務公司;外國的金融機構同中國的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合資經營的財務公司。

中資金融機構海外分支機構:指我國中資金融機構在境外依照當地法律設定的非獨立法人的分支機構。

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符合相關條件、向交易中心提交書面申請,獲得批准,可在交易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統內從事即期交易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或非金融企業。

國際收支:是指一定時期內一經濟體(通常指一國或者地區)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各項經濟交易。其中的經濟交易是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的。經濟交易作為流量,反映經濟價值的創造、轉移、交換、轉讓或削減,包括經常項目交易、資本與金融項目交易和國際儲備資產變動等。

經常項目:是指實質資源的流動,包括進出口貨物、輸入輸出的服務、對外應收及應付的收益,以及在無同等回報的情況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發生的提供或接受經濟價值的經常轉移。 資本和金融項目:是指資本項目項下的資本轉移、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以及其他所有引起一經濟體對外資產和負債發生變化的金融項目。資本轉移是指涉及固定資產所有權的變更及債權債務的減免等導致交易一方或雙方資產存量發生變化的轉移項目,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債務減免、移民轉移和投資捐贈等。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是指非生產性有形資產(土地和地下資產)和無形資產(專利、著作權、商標和經銷權等)的收買與放棄。金融項目具體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項目。

銀行間外匯交易系統:指交易中心(包括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總部、北京備份中心和其他分中心)為會員之間進行外匯交易和資金清算所提供的電子系統。

外匯交易:指人民幣與外匯之間的即期買賣。

會員:指經交易中心核准,允許其在交易系統內從事外匯交易的境內金融機構。

即期外匯交易:即期外匯交易是以雙方約定的匯率交換兩種不同的貨幣,並在一到兩個營業日後進行清算的外匯交易。

遠期外匯交易:是指外匯買賣雙方預先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契約,規定買賣的幣種、金額、匯率及未來交割的時間,在約定的到期日由買賣雙方按約定的匯率辦理收付交割的外匯交易。

詢價交易:詢價交易是指相互有授信關係的外匯交易主體,直接就所要交易貨幣的幣種、金額、匯率及未來交割的時間進行詢問、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後確認成交的交易方式。

集中競價:集中競價外匯交易是指市場上多個交易主體之間,同時通過某一交易系統或平台,按一定的競價規則進行外匯交易的方式。例如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現行的交易方式,即是按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的競價規則進行交易的。

集中授信:外匯市場的組織者作為一方,按各交易主體的交易資金擁有量為信用標準,授予參與交易的各交易主體一定交易額度的行為,各交易主體同時也授予中央清算部門一定規模的交易額度。

雙邊授信:外匯市場上交易主體雙方之間,相互直接授予對方一定交易信用額度的行為。

雙邊清算:市場上交易主體達成外匯交易之後,不通過某一清算機構,而是相互直接將資金匯入對方指定賬戶的清算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