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無刺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嫩枝及葉軸被灰色短絨毛,被白霜。二回羽狀複葉,銀灰色至淡綠色,有時在葉尚未展開時,稍呈金黃色;腺體位於葉軸上著生羽片的地方;羽片10-20(-25)對;小葉26-46對,密集,間距不超過小葉本身的寬度,線形,長2.6-3.5毫米,寬0.4-0.5毫米,下面或兩面被灰白色短柔毛。
頭狀花序直徑6-7毫米,總花梗長約3毫米,復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或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淡黃或橙黃色。
莢果長圓形,長3-8厘米,寬7-12毫米,扁壓,無毛,通常被白霜,紅棕色或黑色。花期4月;果期7-8月。
該種和黑荊 A.mearnsii DeWilde非常相似,但該種枝、葉被白霜,小葉較狹,果無毛而不同。
(銀荊圖冊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分布範圍
原產澳大利亞。中國雲南、廣西、福建有引種。
生長習性
銀荊原產澳大利亞東南部,為喜光樹種,不耐庇蔭。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pH值要求不嚴,微酸性,中性,微鹼性土均不能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疏鬆、排水性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為好。耐寒性較強,能耐-8℃的低溫,適應於長江流域偏南地區種植。
栽培技術
種子處理
種子引進後,置冰櫃內保存(溫度控制在5℃左右),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取出,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分鐘,濾出後用清水清洗,然後用80℃左右的溫水浸種24小時。濾出待用。
沙床處理
播種前7天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沙床及河沙消毒(沙床用沙厚度為10厘米),並準備部分消毒的河沙備用。
播種
將備用的河沙與種子拌勻,均勻撒播在已消毒的沙床上,再用消毒的河沙均勻覆蓋在種子表面(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用背負式噴霧器進行床面噴霧,淋透床面後,以毛竹片為支架,用塑膠薄膜封閉床面。
苗床管理
苗床內溫度以30℃為限,超過時,應將苗床兩頭塑膠薄膜揭開,通風降溫,以防燒傷幼苗。床面表層沙發白時,要及時用噴霧器補充水分。正常情況3天即有種子破胸露白,7天即有小苗露出床面,10天后在傍晚或陰天揭除薄膜進行練苗。
病蟲防治
炭疽病
一般發生在6~9月。初期苗幹上出現針頭大小褐色斑,後病斑擴大整株枯死。防治方法:①燒毀病株。②盛發時噴65%代森鋅600倍液或代森銨、多菌靈等藥液防治。
立枯病
病斑圍苗木基部一圈而致死。防治方法:可噴1%的波爾多液或50%的退菌特1000倍液。
流膠病
由於受傷而引起的流膠。防治方法: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林地撫育修剪時要留短樁,減少機械損傷。
蟲害
黑蚱、金龜子類、蝶蛾類、葉甲類,害蟲食枝葉;黑蚱產卵於枝梢內,使枝梢枯死。防治方法:1、剪除燒毀黑蚱產卵枝。2、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土壤改良和綠化觀賞。可作行道樹或在庭園作孤植、叢植布置。生長迅速,抗逆性強,適作荒山綠化先鋒樹及水土保持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