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
甘苦,涼。
①《本經逢原》:甘,微寒,無毒。
②《醫林纂要》:苦,寒。
③《陝西中草藥》:味甘微苦。性涼。
入肝、胃經。
①《本經逢原》:行足陽明、少陰。
②《本草便讀》:入肝、膽。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治虛勞骨蒸,陰虛久瘧,小兒疳熱羸瘦。
①《本草經疏》:治勞熱骨蒸。
②《本草備要》:治勞疳良。
③《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
④《醫林纂要》:堅腎水,平相火。
⑤《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腎熱,兼能涼血。治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痛,濕痹拘攣。
⑥《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涼血。治肺結核潮熱。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圓柱形,直徑1~3厘米,外皮淡黃色,頂端有許多疣狀的殘莖痕跡。莖直立,節明顯,上部二叉狀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葉對生;無柄;莖下部葉較大,披針形,長4~30毫米,寬1.5~4毫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短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毛。花單生,花梗長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綠色,披針形,外具腺毛,邊緣膜質;花瓣5,較萼片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10,著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長於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於球形,花柱3,細長。蒴果近球形,成熟時頂端6齒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區域
分布陝西、甘肅、內蒙古、寧夏等地。主產寧夏、內蒙古、陝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長於乾燥的草原、懸岩的石縫或碎石中。
藥材性狀
乾燥的根呈圓柱形,長15~40厘米,直徑1~2.5厘米。根頭頂瑞有多數細小疣狀突起,為地上莖痕,密集而發白,習稱珍珠盤。下端略細,少數有分歧。表面黃棕或帶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紋及支根痕,並可見多數圓形小孔,習稱沙眼,近根頭處尤多,自此處折斷,斷面有棕色花紋。質鬆脆,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粗糙,有空隙,中有大形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花紋。氣微,味甘、微苦。以條長、外皮淡黃棕色、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太平洋絲石竹內提取的三萜皂甙,給家兔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同時或以後每天內服,可降低血清膽甾醇濃度,使膽甾醇/腦磷脂係數降低,並使主動脈類脂質含量降低。對於動脈硬化家兔所表現的興奮、脫毛以及肢體皮下類脂質增厚等症狀均有改善。有人認為,皂甙可作用於血漿脂蛋白,阻止膽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積,也有認為可以阻止膽甾醇從腸道吸收。
相關配伍
①治骨蒸勞熱:銀柴胡一錢五分,胡黃連、秦艽、鱉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證治準繩》清骨散)
②治溫證潮熱,身體枯皮,皮膚甲錯,消索而不潤澤者:銀柴胡二錢,鱉甲三錢。(《溫症指歸》銀甲散)
注意事項
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服。
化學成份
絲石竹根含三萜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
相關論述
①《本經逢原》:銀柴胡,其性味與石斛不甚相遠。不獨清熱,兼能涼血。《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中用之。凡人虛勞方中,惟銀州者為宜,若用北柴胡,升動虛陽,發熱喘嗽,愈無寧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條下,《本經》推陳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銀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②《本草便讀》:銀柴胡,無解表之性。從來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兒疳熱,大人癆熱,大抵有入肝膽涼血之功。
③《本草正義》:柴胡,古以銀州產者為勝,宋之蘇頌已有是說,陳承亦謂銀夏者最良,然雖有其說,而尚未分用,故瀕湖《綱目》仍未顯為區別。今之二種分用者,蓋即石頑提倡之力。而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虛熱骨蒸,自有實效,斷非北柴胡之昇陽泄汗可比;然則古人謂柴胡為虛勞之藥者,亦指銀柴胡言之也。趙恕軒《綱目拾遺》,謂熱在骨髓,非銀柴胡莫療,用以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及小兒五疳羸熱,蓋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辟,固虛熱之良藥。苟勞怯而未至血液枯絕,以此清理虛火之燔灼,再合之育陰補脾,尚可徐圖挽救,非北柴胡之發泄者所可同日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