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銀官局”,是明代朝廷設定的管理銀礦采煉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工程項目部”。在明朝天順年間,主要由朝廷內官(太監)任管理官員。明朝以後,此類的機構很少再稱“銀官局”。
故事
“銀官局”是明代朝廷管理銀礦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項目部”,雲和黃源就有一個“銀官局”。一九八八年六月,黃源變電所施工,挖出一塊石頭,正面刻“普庵菩薩在此百無禁忌,欽差內官阮料在於黃家畲坑管採辦煎銷課,銀官局,天順貳年六月為。”上方則刻著“南無阿彌陀佛”。一九八八年至天順貳年(1458),期間正好五百三十年。現此碑已列為國家保護文物。這裡有一段故事好長。
明正統七年(1442)﹐葉宗留、王能﹑鄭祥四﹑蒼大頭﹑陳恭善等聚眾千餘人﹐進入浙南山區雲和、龍泉等地開採銀礦﹐但在朝廷的逼迫下﹐仍然不能維持生計﹐遂於正統十年起義。起義軍攻占官府,大敗朝廷鎮壓的官軍,此後,叛亂不斷,此事震驚朝野。至明天順元年(1457),英宗皇帝朱祁鎮復辟成功,二次統治天下,但因“奪門之變”而導致政局持續動盪,內有曹石亂政,外有強敵入寇,加之天災頻頻,百姓流離失所,國勢日漸衰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朝廷急需大量的白銀,於是只能欽差自己親信到浙南開礦鑄銀。明朝以宦官當政為盛,由於“奪門”事件有功,時阮氏內官(太監)更為得寵,如有記載:天順五年,太監阮讓在四川負責閹割1565個小孩;天順七年,協守大同東路都知監右監丞阮和娶妻納婢;司禮太監阮簡、阮安等以皇帝所賜金幣僦工購材,做正殿奉三世佛等。內官阮料則更為得寵,銀官局欽差非他莫屬,太監生性膽小且多疑,浙南之行千山萬水,又時局動盪,隨行的除侍衛外,另有多位御用高僧隨行頌經,以保平安,他們是:左覺義乃耶室哩、鎖南領占、僧智光、僧道堅等。
到達黃源設銀官局後,見尚有反賊,更為不安,於是決定大舉“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祈福平安,刻制“銀官局”佛家石碑,召來本土兩的鄉妙嚴寺、大慶寺、普光寺、普仁寺、永福寺、清修寺、景德寺、大興寺、三岩寺、四應庵、西山庵、瑞雲庵等僧尼共四十八人。內壇上置佛家石碑,欽差阮料手持拂塵指揮若定,尖聲宣了成祖先皇聖旨:“永樂十八年十二月封普庵師制曰,惟普庵禪師,萬行圓融……今特加封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後諸位高僧齊頌:“蕩滌社稷光萬里,修造動土任興工,不問方隅並禁忌,圓光靈法妙如雲,萬億諸天常守護,百萬火首金剛將,梵王帝釋常佐助,布常光洗點甘露……”法會待續(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即將送聖之時,佛家石碑通體濕潤,泛出絲絲紫氣,諸僧尼立刻齊頌:“南無阿彌陀佛摩訶薩,南無普庵菩薩摩訶薩……”紫氣乃止。爾後,每天動工之時,內官阮料均口念阿彌陀佛,對佛家石碑三稱三拜。
當時銀礦規模宏大。在黃源南上灣山,有東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礦洞16處,能編號的有1~9號 洞,最高洞口高2.5米,寬1.6米。或洞中有洞,或左右有分洞。在田坑村南白馬山上,有摩崖陰刻楷書,字徑28厘米見方,三行豎寫,中間為 “張祖師位”,左右兩行為“棲耕童子”、“採礦郎君”。白馬銀礦為明代楊廣三所開採,有8處洞址,洞中有洞,洞內有井,洞寬窄不等,左右可轉。
這裡還有反腐倡廉的故事。銀王姓楊名廣三,乃回龍山村之開基始祖,生於1520年,卒於1565年。明嘉慶十八年(1539),朝庭下旨準許田坑村的楊廣三於白馬山開礦煉銀,楊效命於朝廷,每年都將銀錠親自押解進京。一年,楊上京獻銀,朝廷為表彰其獻銀之功,皇帝御賜黃袍馬褂、金頂帽、朝靴。皇帝問其有無貪污銀兩,楊說未貪,並對天誓曰:“若貪,見家即死。”身著黃袍馬褂的楊廣三,剛走到回家的山崗,一見到田坑村,即死路上。原來其曾貪銀兩,只是未在皇帝和村人面前說開而已。後朝廷準其後人在田坑中央崗和林岱村村口按朝廷命官規格建墓地兩處,稱之為“銀王墓”,現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點。爾後,準許其後人在田坑村建造規格很高的楊公祠,祠內設楊廣三“虎座”。
現在黃源村民家中,尚存完整的明代石磨、石臼,是當時用於粉碎銀礦的。經五百餘年的室外風雨濁蝕,倒扣的石臼底已穿透,據說由於產銀無數,使其有生財之願力,只要你往石臼投入一枚硬幣,回家後,可賺得大錢。“銀官局”石碑出土後,時有村民為動土興工安全之故,前往齋供祭拜,據說只要口念“南無普庵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即能保佑平安,靈驗無比。名揚開去,麗水龍泉、松陽、景寧等地的工程“包工頭”,在開工之前,均要帶上精品齋供,來此三稱三拜,感應五百餘的佛家願力,保佑工程平安施工。 (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