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寺

大慶寺

大慶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這裡良田乾頃, 人傑地靈,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大慶寺因兵燹始建年代無考,拒壽星口述,相傳大慶寺始建於西夏天慶年間,為避“天慶”的“天”字舍一橫為“大”故名“大慶寺”。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大慶寺原大雄殿內的華嚴三聖、韋馱菩薩像和子孫宮的三宵娘娘像是前人從洪水

大慶寺 大慶寺

沖毀的寺址上不顧個人生命安危,搶救而出。大慶寺法相慈悲莊嚴,殿堂金碧輝煌。全寺壁畫系唐三彩工筆畫,畫有“大唐西域記”、“六道輪迴和地獄變相圖”、“觀音救八難”等,壁畫情節生動,線條流暢,著色協調,為大慶寺一絕。

寺廟歷史

大慶寺 大慶寺

大慶寺曾三建兩遷,初建在鎮靖堡南黃河北岸陳家漩灘,成寺前為兵站哨所,兵撤後改哨所為佛寺。清朝年間,黃河發洪成災危及寺院,鄉民遷寺址於馮家大莊之東,再建大慶寺。新建寺占地九畝,建築古樸。建有山門接引樓和韋馱殿、大雄殿、地藏殿、和觀音樓。佛殿西毗鄰老爺廟和子孫宮(三宵娘娘殿)。

清末同治年間,因民族矛盾,大慶寺與其它佛寺同遭厄運,寺僧被逐,荒廢一時,1942年由呂明行居士保薦宋明蓮、呂明金進駐大慶寺,朝禮古佛,暮伴青燈,念佛清修。1949年後,宋明蓮拜師清淨,剃髮為尼,法號方西,後又拜西北高僧釋戒成法師學法,賜號潤蓮。1957年焦明光削髮為尼,拜師方西,法號聖月。在正信居士的善護下,大慶寺曾禮請戒成法師、大禪法師和清淨法師蒞臨請經弘法。大慶寺為紹隆三寶、建樹法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革”期間,大慶寺佛像聖殿被毀,僧尼、居士遭驅逐。在大慶寺主持了32年的釋方西於1975年重返出生地施廟村暫樓茅蓬。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掌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實,經政府批准,釋聖月尼師率眾募化集資,重建寺院。因原寺址已被占用,政府在舊址北800米處劃拔土地4畝,耗資近百萬,二次遷址重建。目前已建成山門、接引樓、天王殿、大雄殿、七雄殿、藏經樓和鐘鼓樓,地藏殿、大悲殿、伽蘭殿、客堂、祖堂正在籌建中。

新建的大慶幸更加宏偉壯觀。山門樓上塑接引佛,背向塑大梵天王保護寺院。天王殿中塑天宮瀰漫勒,北塑韋馱菩薩,與兩邊四天王融為一休,降魔護教,匡扶正法。人天王殿似親臨兜率天宮,聆聽彌勒說法。大雄寶殿塑5米高大佛,呋坐在千葉寶蓮上,慈悲莊嚴,宣說妙法。十八羅漢形熊名異,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文殊、普賢各駕青獅白象,似有外出遠遊教化他鄉之意。南海觀音偕善財龍女,飄洋過海,欲度眾生。全部佛像貼以金膜,給人佛光普照之感。坐落在大雄寶殿後的七佛殿為雙層飛檐翹角式,別具一格,匠心獨具。巍巍七佛排列有序,體現了聖教弘化,燈燈相續,代代有傳。藏經閣中,存有《中華大藏經》及其它經書。

大慶寺現存唯一的文物古蹟,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六月鑄造的古鐘。此種在文革時,由村民李正元全家藏匿於柴草堆中,才得以保存下來。從鍾文記載得知,歷史上大慶寺的住持有玄門弟子張全靈,僧人真玄、真寵等。由此考證,大慶寺在歷史上曾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體系。大慶寺在歷史上曾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體系。大慶寺還收藏有銅佛像三尊,工藝精美,造型莊嚴,為寺中收藏之精品。

宗教活動

寺院宗教活動比較規範。每年在七月三十日舉行盛大法會,參加者萬餘,鄰縣四眾雲集,共沐佛恩,寒暑功課無缺,是寧夏較有影響的尼眾寺院。可謂百姓護法,萬眾朝佛。

寺廟法師

宋明蓮,拜師清淨,剃髮為尼,法號方西。 明光,拜師方西,法號聖月。

月法師,號慈光,69歲,原籍寧夏中衛縣人,1957年禮方西尼師雉發,1982年在五台山廣濟茅蓬具戒。現兼任中衛縣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