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特徵
枸櫞木的果實。俗稱香櫞。卵形或長圓形﹐先端有乳狀突起。皮粗厚而有芳香﹐初冬熟時呈檸檬黃色﹐不易剝離。肉黃白色﹐汁少味苦。中國中﹑南部均有栽培。果供觀賞。瓤制枸櫞酸。果皮﹑花﹑葉可提芳香油﹐果皮供藥用。皮瓤枸櫞[jǔyuán]即香櫞,不規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紅色,莖枝多刺,刺長達4厘米。單葉,稀兼有單身複葉,則有關節,但無翼葉;葉柄短,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6厘米,或有更大,頂部圓或鈍,稀短尖,葉緣有淺鈍裂齒。總狀花序有花達12朵,有時兼有腋生單花;花兩性,有單性花趨向,則雌蕊退化;花瓣5片,長1.5-2厘米;雄蕊30-50枚;子房圓筒狀,花柱粗長,柱頭頭狀,果橢圓形、近圓形或兩端狹的紡錘形,重可達2 000克,果皮淡黃色,粗糙,甚厚或頗薄,難剝離,內皮白色或略淡黃色,棉質,鬆軟,瓢囊10-15瓣,果肉無色,近於透明或淡乳黃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氣;種子小,平滑,子葉乳白色,多或單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南部較多栽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等也有。
主要價值
【性味】味辛、甘,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下氣,除心頭痰水。煮酒喝,治痰氣咳嗽。煎水,治心下氣痛。根葉皮相同。
香櫞的栽培史在我國已有二千餘年。東漢時楊孚《異物志》(公元1世紀後期)稱之為枸椽。唐、宋以後,多稱之為香櫞,本志從之。
香櫞的生長習性適於高溫多濕環境,顯然是起源於較南方地區。雲南西雙版納的闊葉林中,有處於半野生狀態的香櫞。
香櫞是中藥,其乾片有清香氣,味略苦而微甜,性溫,無毒。理氣寬中,消脹降痰。
有將柚及皺皮柑充作香櫞,柚的乾片無香,常呈波浪狀皺縮,皮多青色。皺皮柑的乾片薄而果心大,果皮的油點也較大。
香櫞如用作砧木,只可嫁接佛手,對其他種類嚴格不親和。
葉及果皮含揮髮油:Limonene,Citral,Neral,等,果皮又含苦味物 Limonin 及生物鹼 Hesperidine, Stachyd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