鈿合壺

鈿合壺

曼生《鈿合壺》,是取內堂鈿合之形以轉形為茶飲之壺。無須猜度,應是取悅於內,抑或別意於情之行造,就是說,《鈿合壺》是釋情化思之雅器。 自初,鈿合之“鈿”工藝,是極其複雜與豪費的。溫庭筠《歸國遙》詞:“香玉,翠鳳寶釵垂籙簌。鈿筐交勝金粟,越羅春水綠。”其中“鈿筐交勝金粟”,是指用細金絲盤成外框,裹以寶石,間以焊布金珠粟粒,呈現交勝之華。這種工藝在唐代非常流行。

【名稱】:鈿合壺
【類別】:紫砂壺
【年代】:清代
【製造人】:楊彭年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尺寸大小】:高6.5厘米 口徑5.2厘米
【文物簡介】:“曼生壺”除十八式以外,傳世品中還有所見“鈿合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款,壺身銘:“鈿合丁寧,改注茶經。笏山。”取實用器皿造壺,形似鈿合,由二個扁圓體合成,中置以寬頻凹凸線裝飾,彌合製作中的斧鑿痕跡,又貫通全壺切準題意,構築甚妙。二變流,耳圈把,平嵌蓋,扁鈕似壺身縮小微型,形制既統一又有大小對比之變化。壺胎用調砂泥製作,珠璣若丸,妙似螺鈿,再經銘刻點題,其味無窮。“笏山”不知何許人,待考。憑此壺題銘鐫刻之功底,不乏是位雅士名流。陳曼生在溧陽為官,當時詩文名流麋集,又結識楊彭年兄妹加工制壺,並以“阿曼陀室”壺底印款相贈,革新紫砂茗壺造型,創製一批新壺式樣,簡潔、明快、新穎的壺式,一直影響到當代紫砂茗壺的藝術設計製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