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陽宮

安民治室”,建“濯龍城”。 鈞陽宮的第一道門是牌樓,稱“鈞州門”。 鈞陽宮主殿是“三清宮”。

鈞陽宮即上古時大禹在“靡山建邑”時的“濯龍城”遺蹟,後稱“濯龍宮”, 在今禹州城南17公里的鈞陽宮村。 鈞陽宮歷史非常悠久。四千多年前,黃帝部族的一支,就生活在三封山(三峰山)東南的大陵之 上,後黃帝得道升天,大陵便稱作“龍岡”。大禹時期,禹居此,“伐木為邑,橫木為門, 安民治室”,建“濯龍城”。夏朝中後期,濯龍城廢,遂創建“夏亭城”。商湯滅夏桀之後 ,封夏禹的後代於夏亭,以不絕夏祀。直到春秋時期,北方翟人入居中原,先住“翟山”, 又建“陽翟城”,即禹州老城。所以民間流傳有這樣的民謠:“先有鈞陽宮,後建禹州城”
鈞陽宮規模宏大。據弘治七年(1494)宮地碑記載,宮殿占100餘畝,香火地為2100多畝。濯 水從山門前東南流過,背後有龍岡作為依靠,松柏繁茂,環境清幽。
鈞陽宮的第一道門是牌樓,稱“鈞州門”。高12米,寬8米,為四柱三間,中間高,兩側低,五 脊六獸,單檐坡式樓頂,青紅黃三色琉璃瓦罩頂。中間跨度約4米,四柱皆有浮雕。四柱南 北各置一抱鼓,支撐牌樓穩固。牌樓距正門甚遠,已接近襄城縣境。
鈞陽宮第二道門是正門。正門是典型的明代建築,高高的月台,下邊三個過洞,中間門洞高 大,兩邊門洞稍小。月台上有九脊八坡歇山頂式殿閣建築,匾額“鈞陽宮”三字為吏部天官 馬文升手書。過鈞陽宮正門,左有鐘樓,右有鼓樓。鐘樓北有古井一眼,傳為“禹王鎖蛟井 ”。鼓樓北有“鳳凰台”一座,傳說漢代有鳳凰集棲於此。
第三道門是拜殿。殿內塑“護法四師”,高丈余,著鎧持械,威武雄壯。拜殿後邊左廂為“ 關帝殿”,面闊三間,灰磚蘭瓦,古琉璃屋脊式建築。殿中塑關公夜讀《春秋》像,關平與 周倉護侍左右。右廂為“廣生祠”,即娘娘殿。內塑“王母娘娘”、“后土娘娘”、“天妃 娘娘”、“閃電娘娘”、“雲雷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九天玄女”、“ 麻姑”等十數尊神像。
鈞陽宮主殿是“三清宮”。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三梁起架,九脊八坡歇山頂,主脊正 中為寶瓶鎮頂。殿前有卷棚,殿內塑“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像,稱“ 三清大帝”。三清大帝四周,半蹲著四個力士,大殿左右有兩位護殿將軍,一是“靈官馬天師 ”,一是“天將王靈官”。牆上畫有各種壁畫,有“八仙過海顯神通”、“藥王禹州解疾苦 ”、“畫聖吳真人騎虎游峨嵋”等等。
三清宮後為“玉皇閣”,俗稱“天爺閣”,建在月台之上。月台下圈砌了三條洞,叫“藥王 洞”、“張良洞”、“成仙洞”。月台上建二層閣樓,專祀玉皇大帝。此閣是鈞陽宮最高的 建築物。閣後是柏樹園,為歷代道徒所栽,總數不下兩千棵。
多年以來,人們對范坡鄉的了解,多是從菸葉開始。其實,范坡鄉厚重的人文歷史賦予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超人的天分和靈氣。范坡鄉古蹟遺址鈞陽宮,“先有鈞陽宮,後有禹州城”之說就起源於此。康熙年間的清流書院,光緒年間的育覽書院,明末清初的水路寺,近期鈞陽宮附近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石磨盤,據考證,有8000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