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釧[釧,讀音作chuàn(ㄔㄨㄢ)]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畲族,出自唐朝時期派駐閩越地區的大將軍陳元光,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釧氏源出古代畲族,在唐朝以前,沒有釧氏。唐朝以前,福建的畲民深受半奴隸半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經常以武力反抗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權,漢族統治者也無法予以遏制,他們駐這一地區的軍隊,只能駐守在九龍江以東“阻江為險”,“插柳為營”,與“蠻獠”相對峙。在唐王朝建立強大的中央政權以後,為了鞏固對東南邊陲的統治,乃於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和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先後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軍隊來到閩南進行剿撫。陳元光赴閩後,在逐步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堅持對“蠻獠”實行招撫政策,他下令本人以及跟隨他們父子入閩的唐軍及隨民,全部在這閩越一帶落籍,使該地區成為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後來,陳元光的這一支具有鍾氏畲族血緣的子孫逆汀江而上,直至長江流域,因而取姓氏為“釧”,大多駐居於建康(後叫建鄴,今江蘇南京),後又逐漸衍分至湖南武岡、雲南騰衝、四川閬中等地區,其家族人等在唐、宋、元、明諸朝多為軍伍者,所以釧氏與陳元光一支陳氏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至於“釧”字作為姓氏的讀音,在宋朝時期的官修字書《類篇》中講得明白:“昌緣切,音穿。”即讀音作chuān(ㄔㄨㄢ)。釧氏族人大多尊奉陳元光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倭奴族,出自唐朝時期倭奴過遣唐使,屬於漢化改姓氏。唐朝時期的公元七世紀初開始,以及在其後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中,倭奴國為了學習中華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人數之眾,可謂中日文化交流歷史上的空前盛舉。由於遣唐使在唐文宗李昂執政的大和年間(公元827~835年)最為眾多,這批遣唐使學成回國後,對推動和促進兩國文化、經濟等領域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倭奴國社會的發展,從此,倭奴國人開始稱自己為“大和民族”,以追念唐大和年間的遣唐使們。
在遣唐使中,有一批倭奴留學生的姓氏為久代氏,羅馬字為“Kushiro”,日語為“釧路”,來自倭奴釧路部族(今日本國北海道東南岸的釧路市),進入中國後,按漢俗起漢姓為釧氏,其中後有留居中國者,逐漸融入中華大家庭,在唐末五代時期避戰亂遷居嶺南地區,以釧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陳元光。
各支始祖
釧長任:原應天府閃霞沖人。明朝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隨兵部尚書王驥如滇平思氏叛亂,隨留駐騰越。是為雲南騰衝釧氏始祖。
遷徙分布
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體是漢、畲民族融合姓氏,源起唐朝,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二十一位,以騰越為郡望。
今四川省的閬中市,湖南省的武岡市,雲南省的昆明市、保山市騰衝縣、潞西市,大理市巍山縣,台灣省,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地,均有釧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騰越郡:亦稱騰越州。是歷史上曾管轄和影響著怒江以西的廣大地域,位於雲南西部邊陲保山市,離緬甸已經很近。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個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游日記》里詳細描寫了騰衝,稱其為“極地邊城”。那時的騰衝還叫“騰越州”,是非常繁華的邊城。自唐朝起,騰充(沖)、藤(騰)越之稱即交替使用。後自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間,怒江以西的一個廣闊的大行政區域(州、廳、道)一直以騰越命名(其間民國元年和二年稱騰衝府)。因此,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融匯、發展並於清朝中葉逐漸成型的滇西邊地文化,便被稱為騰越文化。騰越文化是以純正的漢文化為主體,融匯了南詔文化、土著文化、東南亞文化和西洋文化的雲南西陲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是一種開放的複合型文化,是具有豐富內涵的邊地代表性文化。騰衝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進入銅器時代,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發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部落與部落之間進行著廣泛的交流。騰衝地處西南絲綢之路“蜀·身毒國道”的要衝,在秦漢時期已是一個商貿重鎮。唐南詔時"疇壤沃饒,人物殷湊",築騰充城,為雲南西部重鎮。宋大理國設騰衝府。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騰衝府,置騰越、越甸、古勇三縣。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罷州縣,府如故,隸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騰衝府,後廢。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置騰衝守御千戶所,隸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置騰衝土州。明正統年間的三征麓川之役,以騰衝為戰略基地和管制邊境土司的觸角,大軍雲集騰衝。萬曆年間平息岳鳳之亂,平叛大軍從騰揮戈收復三宣。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衛入州。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置騰越州判分防南甸。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改騰越協為騰越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升騰越州為直隸廳,隸迤西道。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降直隸廳為廳,隸永昌府。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改騰越州判為經歷,仍分防南甸。光緒年間,爆發了抗英的“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以張文光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裝起義,在騰衝建立了雲南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滇西軍都督府,出兵占領了整個滇西,促進了辛亥革命在雲南的勝利。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騰越廳為騰衝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撤消騰衝府。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騰越道。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行政區直隸騰越道。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裁騰越道,設雲南第一殖邊督辦署於騰衝。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邊督辦署為騰龍邊區行政督署。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5月間,日寇自緬甸侵入中國,占領騰衝城,騰衝人民配合抗日軍隊堅持抗戰達兩年之久,迎來了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中國遠征軍的滇西反攻,於同年9月14日光復騰衝。騰衝作為古城,雖已經成了一片瓦礫場,但反攻戰役中,軍民用生命和鮮血共同譜寫了彪炳史冊的光輝篇章,是中國政府在抗日戰爭中收復日占地區的第二個成功戰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0年成立騰衝縣人民政府,隸保山行政專員公署。1956年,保山專區合併入德宏自治州,騰衝縣隸德宏州。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專員公署建制,騰衝縣錄保山專區至今。
堂號
騰越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雲南和順釧氏家譜,修譜始於九世祖雲南都司騰衝衙指揮使司世襲千戶釧英傑,最近一次重修由在在緬甸經商的第二十二代族人釧德澤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所修。現被收藏在雲南省騰衝市和順鎮釧家村。
字輩排行
雲南騰衝釧氏字輩:“文本加相有助興旺定發成根”。
釧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雲南省騰衝市和順鎮釧氏宗祠門楹對聯。
十一言通用聯
始祖開邊繁衍子孫遍天下,後輩創業輩出英才滿乾坤:雲南省騰衝市和順鎮釧氏宗祠正堂前楹聯。
歷史名人
釧長任
(生卒年待考),應天府閃霞沖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明朝武德將軍、雲南釧氏始祖。曾在明朝正統年間奉旨率軍在雲南騰衝地區參加征討思氏叛亂的麓川戰役,後駐防留居雲南,因功封世襲正千戶、武德將軍。
釧 海
(生卒年待考),釧長任之子;祖籍應天府,雲南騰衝人。著名明朝千戶。
釧文貴
(生卒年待考),釧長任之孫;雲南騰衝人。著名明朝千戶。
釧國賢
(生卒年待考),四川閬中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萬曆年間,任江西撫州照磨。照磨,官吏名稱。據《元典章》記載,元朝建立後,在中書省下設立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中負責監察的官員也稱照磨,“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後明朝初、中期沿襲之。
釧 佩
(生卒年待考),四川閬中人。著名明朝官吏。曾任貴州貴陽縣丞。
釧訓正
(公元1929~今),湖南武岡人。著名建築設計專家、教育家。1952年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畢業,後分配至湖南大學任教。1954年回南京工學院建築系工作至今。鍾訓正一直致力於建築教學、科研、創作工作。他早年所作的北京火車站綜合建設方案、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建設方案等,均經周恩來總理選定而實施;其設計的該兩項工程獲建設部優秀設計二、三等獎,四項數國家教委優秀設計一、二、三等獎。
1995年擔任南京中華、則花兩路政建委員會總建築帥,南京祿-11新機場機場大道總建築帥,兩工程均獲得較高讚譽。出版專著四部,發表論十餘篇。所編教材《建築制明》獲1996年建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現任江蘇省建築帥學會會長、中國建築帥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釧相俊
(公元1954~今),雲南昆明人。著名菸草工業專家。現任雲南省保山地區菸草公司煙科所所長,農藝師。多年在基層從事菸草農業科技的開發研究和套用推廣工作,是雲南省保山地區菸草產業試種、開發、發展的主要技術骨幹。曾擔任過保山地區農科所副所長,保山地區菸草公司生產技術科科長、煙科所所長、雲南省菸草學會農業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菸草品種評審委員會委員,保山地區菸草學會和地區青年聯合會委員。
在菸草科技工作中,曾獲得過十三項科技進步獎,特別對雲南菸草叢枝病進行多年的試驗研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技術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