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因:
1. 所用機針針尖的形狀不當,或針尖用久了已變鈍;2. 機針型號過大或過小;3. 針桿直徑與針板孔直徑大小不匹配或針板孔的邊緣有毛刺;4. 使用的縫線過粗或過硬;5. 針織面料本身的手感較硬,其纖維強度較低;6. 工作間溫度和相對的溫度產生了變化時;7. 所縫製面料為化纖產品;8. 機器部件安裝或調試不當;9. 線跡密度過密;10. 壓腳壓力強度過大。
解決的辦法:
很多製衣工廠用的是抗針洞劑。也有的方法是加濕,坯布的回潮率在 5 %~ 10 %產生縫紉針洞較少。還有的方法是更換新的且較細縫紉針,據我分析:家庭縫紉針織布料前,用柔順劑先加工一下針織布料,增加它的順滑性,然後啟用新的略細的縫紉針,如果還出現針洞,再噴些蒸汽
具體操作實例分析:
面料:1×1全棉羅紋,克重240g/m2棉紗28支5捻。
工藝:雙包1.2cm、三針五線本色布作包條滾邊。
機針:UY128GAS風琴8#小圓球針。
縫紉機:CW562-02GB天鳥平盤繃縫機。
縫速:4 000r/min,電機輪盤直徑7.5mm,換上8#針後應對縫紉機進行調試。
首先對針桿高度定位。當使用極細針時,機針的線環會非常大,有扭曲跳針的情況,針桿在標準位置還要提升0.5~1mm左右。然後應對前後護針系統進行調整。飛馬繃縫機的護針裝置有一缺點,它只能有效地保護短針和中針,而不能護長針。彎針的勾線過程是從右到左的漸進運動,彎針與3根機針分別相交有一個時間差,而護針運動是3針同步進行的。雖然護針的結構是從左到右坡面漸漸加大的,但不能根本解決不護長針的問題。
實際的護針運動是這樣的:當彎針先後與後針和中針相交時,護針處在繼續向前推進的過程中,當與長針相交時,護針停止推進,機針向上運動中,脫離了護針的保護,所有繃縫機的標準彎針間隙定位是長針與彎針應有0.2~0.3mm的間隙,而短針與彎針間隙可以為零,其原因是在靜止狀態下,護針與短針有過盈配合量為0.2~0.3mm,而與長針的間隙接近為零。
使用極細針時,要求3根針與彎針的間隙都接近零,就應對護針作相應的調整。抬高護針,改變傾斜度,但抬高護針以後會出現護針的頸部與彎針的頸部相碰,套用電砂輪機打磨護針的頸部,使彎針即將與長針交匯時,用手指輕觸機針,有被護針擋住的感覺即可。如果護針提升得太高,會幹涉長針線環的正常形成。
使用極細針時,由於縫線張力的原因,機針在高速運動中有明顯的前後飄移現象,線環不穩定,彎針與機針的間隙也在改變。實踐得出:機針與彎針的碰擦量是在高速運動中不發生斷針和斷線的重要前提。碰擦量太少,會發生機針下降時沒有進入彎針的線三角而出現的跳針,應對挑線凸輪的挑線時間與挑線量進行調節,同時保證一定的彎針線張力,是獲得穩定的底線三角線環的重要因素。
最後調節前護針,確保前護針與3個機針的間隙都為零。要保證護針運動狀態調整到位,應對彎針的傾斜度、護針的傾斜角、針桿的高度及微斜度、彎針的出勢等因素全盤考慮,綜合調整。在前後護針的雙重作用下,高速縫製中也不會出現斷針、斷線、跳針等故障。為了不使機針發熱,應在矽油盒裡添加矽油,這也是防止“針洞”的有效方法之一。
引起“針洞”除機針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針板孔太小、機針偏離針板孔正中位置太多、壓角壓力太大、送布牙太高或太低(送布牙太高會退布,太低會滯布)或差動量太少。
另外,包縫機在更換7#或8#針時應注意的事項
(1)後護針與機針應有過盈配合,後護針與兩個機針相交時分別向前推出0.2mm。
(2)彎針與機針間隙左針為零,右針接近為零。
(3)在不下降針桿高度的前提下,調整彎針的出勢。
(4)矽油潤滑。
平縫機更換8#針縫厚料的調節方法:平縫機送布的運動方向和成圈機構的運動方向呈平行,在高速運動中出現“拖針”現象時不會引起斷針故障,當拖針現象嚴重時會使機針扎到針板而斷針。解決縫厚料時的“拖針”現象應注意。
解決縫厚料時的“拖針”現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在不引起因線環太小而導致跳針的情況下,提升針桿高度。
(2)在不出現滯布的前提下,降低送布牙高度,送布牙越高,出現斷針的機率越大。
(3)鏇梭尖與機針應留有微量間隙。
(4)調節送布凸輪的送布時間。如果送布時間太快,當挑線桿沒能將縫線收緊時,送布動作已結束,沒有起到輔助收線的作用,會出現浮底線的現象;也會出現在厚料倒回針時,回針結束斷針的故障。如果送布時間太慢,會出現縫厚料時斷針或者倒回針起針時斷針的故障。
送布時間的調節要按不同的工藝、面料分別調節,例如:裝拉鏈時,面料很硬,容易出現浮底線的現象,應調慢送布時間;做滾領封頭需倒回針時,面料很鬆軟但很厚,應將送布時間調快些,防止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