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寺

金馬寺

金馬寺是昆明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東漢,金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築——金馬神祠。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馬山神為“金馬名山至德景帝”並命寺額“靈應寺”,這是金馬寺最早的文獻記載。

寺院介紹

金馬寺 是昆明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東漢,金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築——金馬神祠。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馬山神為“金馬名山至德景帝”並命寺額“靈應寺”,這是金馬寺最早的文獻記載。

之後金馬寺雖然興廢更替,但是香火終究綿延不絕,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臘月二十三日於明軍攻克昆明,金馬寺毀於戰火;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已毀五十七年的金馬寺在黔國公沐晟,征南將軍、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堅與鄉賢何仲淵,阮振主持修復了金馬山靈應寺。

據文史記載,修復後的靈應寺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金馬山上依次建有:三門殿、兩廡廂房、中殿、大雄寶殿、祖堂、齋堂、禪堂、方丈室、僧寮、三賢祠、占地面積宏大,躍居昆明八大名勝之一——金馬朝暉。

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於金馬山靈應寺年久凋零,在住持興成的操持下,雲南巡撫陳永賓再次重修,並撥田地作為寺院永久香火田,寺院規模更勝於前,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官民人等襄助建成靈應寺塔。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庭平三藩之亂,金馬寺毀於兵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固山貝子彰泰施資,在雲南布政使田啟光,綏遠將軍、總督蔡毓榮,巡撫王繼文的支持下,住持僧書定主持重建,恢復舊觀。

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昆明知縣和雲貴督標副將再次修葺。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營官兵新建神冀亭。

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滇西杜文秀起義攻陷昆明,由於金馬山地處入昆要道,寺院再次毀於兵禍,只遺至德殿和靈應塔尚存,雲貴總督岑毓英布施白銀五十兩,用以修復古剎,由於資金不足,雖歷經二十載的復建,終未完成舊貌只建成四殿三廡一亭及山門,金馬山靈應寺由此凋零敗落。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住持師訓修葺。

從文獻資料看,金馬山靈應寺自蒙詔開山以來,雖然朝代更替,代有廢興,始終雄居昆明名勝古剎,據文獻記載,舊時金馬寺由三個部分組成,最古的是金馬神祠,其它二部份分別是三賢祠和靈應寺,舊時建築宏偉,古樹參天,民國政府曾發布過保護金馬山古樹的政令。

金馬山靈應寺雖然未復舊觀,但在昆明地區的影響依然巨大,可惜 “文革”期間像毀僧散,只遺舊殿改為學校,1983年12月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政府公布金馬山靈應寺的三太子殿、神驥亭和金馬寺塔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恢復建設情況

2010年7月,官渡區委、區政府決定對金馬寺 建築群進行恢復重建。一期工程於2010年9月20日前順利完工。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規定,2011年4月,經請示官渡區人民政府同意,官渡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將金馬寺委託官渡區佛教協會進行管理使用。

現存金馬寺坐落金馬片區,金馬寺東臨金馬山,西臨金馬寺國小,南臨金馬街道辦事處的辦公區,北臨官渡區第二中學。占地面積狹小,建築群落分為前後兩進,每進平列二殿,二進四殿成平行排列,廂房五間由左至右平行,從而與配殿組成左右並列的兩所四合院,占地面積約1360平方米,寺後右方是阿育王殿;左側是三太子殿,左側院內建有神駒亭,阿育王殿後有磚塔一座,系十三層密檐式建築,即明代靈應塔。

現任方丈

崇化大和尚 ,漢族,1971年6月生於雲南省晉寧縣。

1987年,於昆明市圓通寺依廣法大和尚剃度出家;

1998年,當選為雲南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省佛教協會教務部主任;

2004年12月,當選為雲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雲南佛學院常務副院長、自己籌資恢復重建晉寧縣寶峰寶泉寺並擔任住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