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海盜倭寇肆虐之所,直到明太視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於島上構築城池以防禦倭寇侵擾,依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取名為“金門城”,從此乃以“金門”為名。金門島群包括金門、烈嶼(又稱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共十五個島嶼。
花崗片麻岩是構成金門島的基岩,島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紅壤土為代表,皆不宜耕作。
由於四面環海,淺灘深澳,魚蝦貝介類滋生,濱海居民討生計於大海中,又因漁業資源有限,且幅員狹窄,地力貧脊,雨量稀少,農產不豐,故居民遠渡重洋,謀生異域,或移居台澎,或遠適南洋,金門華僑足跡遍布東南亞各邦,人口總數達二十餘萬之眾,自古就有“僑鄉”之稱。
近年來,政府致力於農作品種之引進與改良,農業生產量大增;並積極從事經濟林及果樹裁培推廣,尤其在造林綠化工作上,執行相當澈底,全島一遍綠意盎然,益增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