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麴黴

金針菇麴黴

麴黴病學名為A.spergillusniger van Tieghem,在金針菇、蘑菇、平菇等食用菌栽培中是一種常見的污染雜菌

名詞解釋

麴黴:麴黴開始繁殖時是白色菌絲,成熟後著生黃綠色孢子,發育適溫是30℃左右。栽培室在堆肥附近,或曾放過菌種,或附近有制曲廠都易生長麴黴。一旦發生麴黴,會使菌種污染而全部覆滅。

一般在試管菌種生產中及保存過程中的棉花塞上發生,在栽培過程中,培養料及原種母種生產過程中以黑麴黴發生較多。

症狀

菌種及菇床發生後,培養料表面或棉花塞上長出黑色或黃綠色的顆粒狀霉層,即分生孢子鏈團,菌落呈粗粉粒狀。

病原

該病菌的無性世代屬於半知菌亞門,包括黃麴黴菌和黑麴黴菌兩種病菌。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顏色不一樣,黑麴黴菌的菌落為灰白色,絨狀,逐漸轉為黑色,在培養基上出現鮮黃色著色區。分生孢子梗直立生長,在梗頂形成分生孢子頭,分生孢子短棒狀,梗頂串生分生孢子。

發病特點

該病菌分布廣泛,生活在有機質中,靠氣流傳播,在菌種生產中培養基滅種不徹底,會引起麴黴菌的污染。栽培過程中,培養料含水量偏高,空氣濕度較高,菇房通風不良有利於麴黴菌的污染。試管菌種保存在通風不良溫度高的環境下,其棉花塞上容易發生麴黴菌。

防治方法

(1)在配製培養料時,嚴格控制水分的含量。加入2%左右的石灰、1%的石膏和0.1%-0.2%的多菌靈,最好進行2次發酵。
(2)待生產結束後,對菇房及四周要進行徹底消毒,清理各種雜物。用石灰或黃泥抹牆縫。用10%的新鮮石灰水塗刷牆壁、房頂及床架等用具,再在地面上撒生石灰粉,在栽培期間,定期噴灑脫0.1%高錳酸鉀或3%-5%石炭酸,一般5-6天一次。
(3)化學防治 發現菌床培養料上或菌袋兩端發生少量綠霉時,及時用0.1%甲基托布津、0.1%-0.2%代森鋅或0.1%-0.2%多菌靈噴灑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擴散蔓延,也可用2%甲醛和5%石炭酸混合液處理侵染部位能抑制雜菌生長。

常用藥劑

甲基托布津、代森鋅、多菌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