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指中國人對奧運金牌的重視表現。在過去的多屆奧運會上,輿論對國人的金牌情結多有爭議。上屆倫敦奧運會,輿論場就掀起了一場金牌情結及其背後的舉國體制之辯。金牌情結不僅表現在每個項目都要力爭獲得金牌,金牌總數要多,也表現要在奧運開賽首日要獲得“首金”。但里約奧運會,中國軍團在比賽第一天的幾個優勢奪金項目上意外失利,沒有斬獲“首金”。若是放在過去,免不了會影響士氣,可這次國內觀眾似乎並不在意首金的“遲到”。從社交媒體的反應來看,大多數人是平靜和克制的。這表明觀眾開始成熟起來。

概述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 里約奧運會正在舉行,截至2016年8月10日,中國軍團暫居獎牌榜前三。就中國而言,此次奧運會的一個突出變化,並不表現在賽場上,而是在賽場之外——人們開始以一種平常心來觀看奧運和評價金牌的得失。

的確,很長時間內,一度,金牌的分量在我們心中重到無以復加。因其重,得不到的失落便格外強烈,以致有時讓人失去理智:1988年漢城奧運會,在4年前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得到三枚金牌的李寧“敗走麥城”,回國後收到不少繩子和刀片;2008年和2012年奧運會,劉翔兩次退賽“千夫所指”。

近些年,有關這方面的反思多了一些,觀點也趨於多元。激戰正酣的里約奧運會,一些被寄予厚望的運動員因各種原因沒拿到金牌,他們得到更多的是鼓勵和安慰,而不再是口誅筆伐;得到銅牌的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因其娛樂大眾的表情包,得到比金牌運動員更多的關注。從曾經對金牌的狂熱到如今的淡化,是不小的進步 。

歷史成因

追溯國人心態的歷史成因。1840年以降,百年屈辱鬱結於胸,經濟落後、政治混亂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將國家形象的改善寄希望於競技體育,就成了一種簡單便捷的路徑。1930年代一度流行的“國術救國”運動直至1949年以後的“武俠熱潮”,始終瀰漫著體育救國的氣息。這種“體育愛國主義”延續一個多甲子,而今終於緩下腳步來。

由倫敦到里約,國人終於能用平常心看奧運,原因在於,國力的增強,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中產不斷壯大終而形成比較成熟的國民心態:金牌不過是奧運的附麗,比賽的趣味性、觀賞性才是最重要的。

心態與改變

里約奧運會進入到第六個比賽日,與中國獎牌榜一同刷新還有因奧運而生的種種熱議話題。比如說,由奧運首日中國無金牌收穫而引發的“金牌有那么重要嗎?”的討論鋪天蓋地。通過這一討論,大家發現,中國人對金牌的態度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雖然仍有媒體還在作痛心疾首狀慨嘆“痛失首金”,網友們卻被參加女子100米仰泳的傅園慧那句“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刷了屏,無數網友在視頻中拷貝她接受採訪時候的生動機靈,被她的自信活潑與積極所感染。

過去,人們對金牌是比較看重的,可以說是壓倒賽場上的一切,能不能拿金牌成為判斷一名運動員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今年的奧運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比賽的首日,孫楊在400米男子自由式中未能衛冕冠軍,在孫楊抱頭痛哭的時候,有一百多萬名網友在孫楊微博下的評論出奇地一致,全都是鼓勵和安慰。

從當年讓體操王子李寧心碎的“世態炎涼之道”,到如今給孫楊溫暖的滿屏愛心,國人對奧運金牌的追崇已不再那么瘋狂了。這次,無論是傅園慧的銅牌還是孫楊的金牌,網友們都報以掌聲和鮮花。“不以金牌論英雄”的評價觀代表著國民對競技體育、對奧運會的心態得到了升華。

媒體評論

適當淡化金牌情結,但奧運金牌永遠都重要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

注重運動的過程,注重過程的歡樂,這符合奧運宗旨,也是對過去“金牌至上”觀念的必要糾偏。但在反對“唯金牌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為“反金牌論”的論調,比如說體育的本質是遊戲,奧運會不過是一次體育界的大聚會,忘掉金牌、享受其中即可;運動員因錯失金牌而遺憾流淚,有人就會跳出來抨擊舉國體制;甚至運動員在獲獎後感謝國家的培養,也會被諷刺為官話套話。對於傅園慧的表情包,有評論直言“就喜歡你沒把金牌當回事的樣子”。“奧運金牌還重要嗎?”的問題,即由此而生。

“體育的本質是遊戲”,這么說並不算錯,但作為競技體育,遊戲是要分出勝負的。體育被稱作和平年代的“戰爭”,而當“戰爭”以國家名義進行,勝負後果由國家承擔的時候,沒有哪個國家、哪名運動員會以遊戲心態對待,國民也不允許這樣的心態。戰勝所有對手站在世界之巔,既是運動員本人的榮耀,也是國家的榮耀。金牌在提振國民士氣、振奮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的確不可低估。這不是為“唯金牌論”辯解。“唯金牌論”者眼中只有金牌,只要沒拿到金牌,所有付出、努力便毫無意義,這種觀念違背奧運精神,必須徹底摒棄,但反對“唯金牌論”和奮力爭取金牌並不矛盾。

金牌意味著榮耀,也意味著責任。目前我們國家體育基本仍是“舉國體制”。這種體制並非像一些人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其利弊本文不做探討。在這種體制下,除了個別項目個別運動員(如退役的網球運動員李娜),各個運動項目訓練、比賽等費用大多來自國家。錢花出去,是要有效益的。奧運金牌,不是衡量效益好壞的唯一指標,卻是最重要的指標。花了挺多錢,效益卻很差,這樣的運動隊,要換人了。

說實話,到目前為止,一些項目出現的低級失誤,讓人匪夷所思,顯得極不專業。考慮到比賽仍在進行,反思留待以後。小結一下本文結論:適當淡化金牌情結固然必要,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金牌都重要。讓我們為運動健兒獲得的每一塊金牌歡呼吧。

享受比賽,金牌不是唯一追求

里約奧運會,中國軍團在比賽第一天的幾個優勢奪金項目上意外失利,沒有斬獲“首金”。若是放在過去,免不了會影響士氣,可這次國內觀眾似乎並不在意首金的“遲到”。從社交媒體的反應來看,大多數人是平靜和克制的。這表明觀眾開始成熟起來。

對一個有著悠久文明史而在近代落後、急於趕超的民族來說,國民的金牌情結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因為金牌代表了在競技體育上,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差。所以,金牌不僅僅是運動員個人能力的證明,它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和象徵。

想想當年女排的“三連冠”、聶衛平在中日圍棋擂台賽上的“七連勝”所帶來的盛況,金牌對民族精神的強化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在一個經濟、文化和體育落後的國家,要取得更多的金牌,就必須採取舉國體制。故從歷史來看,金牌戰略和舉國體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今天我們在反思金牌情結時,必須看到這一點,不能一味否定。

儘管如此,歷史的合理性不等於現實的合理性。在今天中國已重返世界強國地位,競技體育一路高歌猛進的情況下,就無需用金牌來證明自己優秀和強大了。此時,人們更關注個體的權利,更強調回歸體育的本身。

體育比賽是一種增強體魄和健康的遊戲。在古希臘時期,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其說是一場競技體育比賽,不如說是一場以競技體育形式出現的宗教儀式。但自競技體育尤其是奧運會被賦予了觀賞性以外的內容,體育的性質也就開始改變,它不再是一種具有愉悅性的遊戲,而變成了強調輸贏勝負的比賽。

從這一屆的奧運會來看,我們正在努力回歸體育的本質,運動員也在更充分地享受比賽,金牌已不再是參賽的唯一目標。淡化金牌,不僅將解放運動員和教練,也將解放國家,從而真正實現金牌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轉變。

掃描各國民眾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

金牌情結對運動員來說,奧運金牌無疑仍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因為現實告訴他們,一塊奧運金牌對運動員意味著什麼。比如說意味著可觀的獎金、巨大的商機,金牌可能是改變他們下半生的敲門磚。那么,放眼海外,其他國家如何看待奧運金牌?奧運金牌能給運動員帶來什麼?外國民眾對於奧運金牌又有著怎樣的情結?

美國

先來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作為國際體壇的常年霸主,美國的奧運金牌數和獎牌數的榜首位置幾乎不可撼動。8月10日,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又創下了歷史紀錄,成為奧運會史上奪得21塊金牌的第一人。那么,美國人如何評價菲爾普斯呢?那些沒有得到金牌的運動員,美國人又是如何看待呢?

華爾街多媒體記者王穆介紹,雖然是體壇強國,但美國民眾看奧運會並不純粹是為了金牌。著名民調機構蓋洛普的數據顯示,以往三屆夏季奧運會都是美國女性觀眾居多,只有今年才被男性觀眾反超,同時今年只有48%的受訪者表示會看奧運會,比例是16年最低。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人對里約這座城市不太感興趣,但是運動員們肯定是衝著金牌去的,除了比賽榮譽之外,也是因為他們缺錢。得到國家隊資格之後,運動員的賽前培訓和參賽期間的履行、食宿、訓練費都由美國奧委會承擔,但入選之前,參加資格選拔賽的各項訓練,食宿和參賽等費用都要自己來付,不少運動員還上網眾籌,很多人都要兼職訓練,就算變成全職運動員年薪也少的可憐,美國奧委會對奧運金銀銅牌的獎金分別是2.5萬,1.5萬和1萬美元,而且獎牌獲得者還能得到商家代言或贊助,美國奧委會作為非盈利組織,不能接受聯邦政府撥款,需要靠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執行主席布萊克門明確表示,為了籌款必須保證獎牌數量,而贊助商也願意利用得獎人的名氣來打廣告,所以奧委會商家和運動員反而更看重奧運金牌。

俄羅斯

俄羅斯向來是奧運賽場上的佼佼者。那么在奧運獎牌榜上也基本保持奧運會前三名的水平。不過,這次的“禁藥風波”,一下子把俄羅斯一百多名奧運參賽隊員擋在了里約奧運會門外,衝擊獎牌榜前三顯然非常困難了。《全球華語廣播網》俄羅斯觀察員張舜衡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更為看重每一塊金牌。

張舜衡介紹,奧林匹克對於俄羅斯來說,一直是唯金牌論的傳統政治遊戲。特別是在2016年,俄羅斯人太需要金牌來展現自己,重振國家信心,來證明自己,向全世界重塑昔日輝煌。今年的俄羅斯興奮劑風波,也正是唯金牌論發展到極致的側面體現。但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1956年,蘇聯首次亮相冬季奧運會便成功奪冠,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一名的佳績。且在1956年墨爾本舉辦的第16屆夏季奧運會上,蘇聯體育健兒再次大顯身手,實現了對美國的“趕超”,團體總分位居榜首。自此至蘇聯解體前夕,蘇聯體育代表團的團體總分多處於獨占鰲頭的地位。奧運會上蘇聯實力的彰顯令對手美國不得不傷腦筋地思考,如何趕超“紅色體育帝國”。也正是唯金牌論,俄羅斯為了展現大國雄風,國家財政斥資500億美元打造的索契冬奧會,堪稱世界上最昂貴的奧運會。金、銀和銅牌得主的一次性獎勵金額分別為400萬、250萬和170萬盧布,此外,俄羅斯各行政主體也承諾對自己的獲獎運動員提供相對應的配套獎勵,冷戰思維下的唯金牌論痕跡至今可見一斑。

日本

多年前,奧運賽場是西方白人占主導的賽場,尤其在田徑、游泳這類競技性極強的項目上,亞洲追趕了多年,才陸續出現了零的突破。這其中,日本就是貢獻者之一。日本的游泳團隊作為亞洲勁旅的代表,常常出現在奧運領獎台甚至是最高領獎台上。《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表示,獲得金牌固然可喜可賀,但在日本人眼裡,沒有奪魁也不代表是孬種。

日本是四年後奧運會的舉辦地,因此里約奧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次日本的目標是14枚金牌,日本奧委會各個運動聯盟為這次奧運會開出的獎金數額也有所增加,比如奧委會為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準備了500萬日元(相當於32萬元人民幣)的獎金,游泳協會將給金牌得主13萬元,再加上協會的贊助,企業也會給金牌得主2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獲得奧運獎牌無疑會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很多運動員也因此為今後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即使退役後,在體育、教育、娛樂行業大展身手不在少數,但是日本是崇尚努力進取的民族,感染觀眾的首先是運動員的奮鬥精神,比如這次奪得女子柔道銅牌的中村美里,她19歲出征北京奧運會,獲得了銅牌以後,毫無悅色的說,金牌以外沒有區別,從此被冠名為不笑女王,但是在倫敦奧運她一戰敗退,之後是以身體的傷痛鬥爭了幾年,這次她依然立志奪取金牌,是觀眾關注的一個焦點,最終她沒有如願,取得了銅牌,日本觀眾看到了她多年的努力,對她仍然倍加讚賞。還有一位馬拉松名將有森裕子,在雙腿都做了手術以後,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竭盡全力取得了銅牌,賽後採訪中,她眼含淚水說,我第一次想自己表揚自己一下,這個畫面感動了全日本,這句話至今仍然是日本體育史上的一句名言。

韓國

最後來看看亞洲的另一支奧運勁旅——韓國。韓國體育代表團今年的目標是爭取連續四屆奧運闖入綜合獎牌榜前十。作為一個僅有5000萬人口的國家,這樣的成績已屬不易。《全球華語廣播網》韓國觀察員南黎明介紹,韓國國民一向對本國奧運參賽隊員期望頗高,爭強好勝的韓國人是數著金牌看奧運的。

韓國是一個人口只有五千萬的小國,也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所以韓國人自己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韓國人生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永不停息的去拼搏,人們從小就帶著極強的危機感去奮鬥,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乾什麼都是那么拼的原因。韓國體育之所以相對比較發達的原因也在這裡,在2002年世界盃挺進四強的韓國足球隊的隊員曾經就說過,如果我在球場跑死我們隊就能贏,那么我一定會選擇跑死。近年來韓國面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所帶來的就業難等各種煩惱和心理負擔,給國民的心中帶來很多的陰影,國際大型賽事上,運動員們的表現對韓國人來說是個不簡單的意義,對奧運會也是一樣,比如花滑選手金英兒,還有游泳選手朴泰桓在韓國人眼裡不僅僅是體育明星,而更是給人們帶來勇氣、提高國民士氣的英雄形象。正因如此,韓國運動員的壓力就更大,他們的勝負將決定著人們對夢想的信仰是否會受挫,每一次奧運韓國的射箭、足球、藝術體操、跆拳道等等都是韓國人最矚目的項目,尤其是射箭,韓國人自稱是古老的射箭民族,射箭上如果失利的話,對韓國人的精神打擊應該說是比較大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