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寺[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金塔寺]

金塔寺[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金塔寺]

金塔寺位於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金塔寺的石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坐落在馬蹄寺東南面。該石窟距地表60餘米。

簡介

塔寺壁畫 塔寺壁畫

金塔寺位於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金塔寺的石窟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馬蹄寺東南面。該石窟距地表60餘米。沿211級石砌台階拾級而上,可先進入東窟。這是一座寬9.70米,殘深7.65米,高6.05米的縱長形石窟。窟頂為覆斗式,"中間有一中心方柱,眾多的高肉雕佛、菩薩、飛天把中心方柱裝飾得華麗輝煌。環中心柱四周而細觀,便會發現,眾雕像內容廣泛,形式多變,大小錯落有致。中心柱四面均為三層開龕造像,每層主題各有突出。

石窟佛像

下層為基壇第一層,每面正中各開一個寶珠龕楣圓拱形大龕,龕高1.30米,龕楣兩側各塑作反顧狀的龍頭。每龕內各塑一佛,佛均結跏跌坐於蓮台上,面色豐腴,神態安詳。龕外除背面各塑一弟子外,其餘南、東、西面各塑一高達兩米的脅侍菩薩,其勻稱豐滿的軀體,自然生動的表情達到了完美合諧的意境。衣裙質薄透體,裙褶簡潔自如,給人一種輕風徐來的涼爽感覺。四面龕頂楣拱兩側各懸塑飛天三至四身,相對凌空飛舞,其活潑輕盈的萬千姿態,具有呼之欲出,招之即來的動感,為國內絕無僅有之作。中層每面並排鑿三個圓拱形淺龕,每龕內各塑一佛,南、東、西三面龕外各塑一脅侍菩薩,北面三龕外塑千佛。雕塑者用細膩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神態各異的佛和菩薩。他們有的安詳莊重,有的含蓄沉靜,有的沉思凝想,有的和藹可親,有的威武剛健,有的笑容可掬。諸如彌勒佛的面相豐滿、古樸雄健和釋迦牟尼佛的形容憔悴、沉思凝想,無不形象逼真地體現出佛的寬厚仁慈和修行之苦。

從眾佛的服飾看,雖各有特色,但都輕薄柔軟,線條圓潤流暢,富有絲綢的質感。觀賞著這些神形兼備的雕像,你不能不覺得這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而得到一次美的陶冶,你不能不為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技能而嘆服。上層除中心柱西面為元代補塑的五佛而外,其餘各面均塑十佛、十菩薩。滿布於中心柱上層的佛的菩薩,不僅形成多樣,而且也使柱面顯得莊嚴華麗。尤其是那些或憑欄眺望或虔誠恭立的菩薩,個個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情趣。造像雖經後代重描,但仍具有古雅樸實的特色。

綜觀滿布於中心柱四面龕外各空間壁面上的小佛和菩薩,更是玲瓏多姿,令人愛憐。如中心柱西面下層龕外北側的小佛,高0.80米,面帶稚氣,舉臂伸腿似乘風從天而降,情趣盎然,身著通肩大衣,陰刻衣紋簡練流暢,更顯出獨特的風格。又如中心柱西面中層南側的兩尊半身菩薩,舉臂向前,似在迎接前來禮佛的人們,滲透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東窟毗鄰的西窟,形制與東窟基本相同,但規模略小於東窟,寬7.90米,殘深3.90米,高4.30米。窟內中心柱也分三層開龕造像。分布於三層的不論是佛、菩薩還是飛天,也都各具情態。象結跏跌坐的彌勒佛造像的古樸雄建,作相互談論狀的供養菩薩的親切自然,形體優美的思維菩薩的神態端莊,都透析著我國古代工匠們豐富的構想和聰明的才智,造像用懸塑的手法,立體感強,更具獨特的藝術效果。

東、西兩窟除中心柱塑像外,窟頂和四壁均繪有壁畫、東窟現存兩層,西窟現存三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兩窟中或塑像或壁畫,自然亮麗,淡雅明快的著色,體現出衣飾濃郁的民族特色,更加襯托出造像的形體美。其無一雷同的髮式、衣飾展示著諸塑像鮮明的特徵。雕塑史家史岩先生早在1954年考察該石窟後就稱讚道:"這是具有偉大氣魄的高肉雕大型之類,是富有創造性的。它是接受了影塑的傳統形式,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給予人們的感染力大大超於影塑 。藝術家非有更健全的想像力,更高度的表現技術,更豐富的創作經驗和大膽的構圖設計能力是不能做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