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鎮

金台鎮

金台鎮,位於南充以北,距城區14公里,面積四十平方公里。金台一壩地下水豐富,鑿井丈許,則有湧泉。堪稱井鄉。 金台山延伸與之相連龍尾峰(雲台山)山腳處有古墓穴共兩座,由岩壁內鑿造而成。

基本信息

參天古樹

清朝末年間,從金台場場頭至場尾一里路的距離,林木蔥蘢,綠樹成蔭,鄉民尤以場上有老黃葛樹八棵的談資而驕。在解放前場上樹木慘遭砍伐,而後竟存兩棵黃葛樹未遭砍伐。筆者少年時曾問及祖父這兩棵樹的樹齡,祖父告知,在他年幼時這些黃葛樹都已長成十圍之木,樹高數十米,枝繁葉茂,樹的根莖很深,其中一棵樹的根莖已盤根躥繞到幾十米外的會館田了。(筆者祖父出生於1918年)至今竟存活的兩棵黃葛樹其具體樹齡也無從考證。

寺廟林立

北路山區一處香火旺盛的古廟宇群集之地,共有八座寺廟全分布在金台境內(萬壽宮、禹王宮、蒙承宮、金寺院、龍神院、董家院、肖家廟、張爺廟)。金台八座廟宇數萬壽宮和禹王宮最為宏偉,殿宇森嚴,氣象萬千,禹王宮前四根9米高的整根青石雕刻的盤龍柱,雄武威風。兩座宮殿占地22456平方米。
萬壽宮及禹王宮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寺廟建築以木石結構相結合,以木結構為主,青石柱壁為輔。
兩座宮殿前後共18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舍、廊等。其外形樸實,寺廟的柱於、斗拱、門窗、牆壁等均為土紅色。
廟內鐫鑄木雕,形象豐滿,面容勁猛,姿態各異的羅漢演武像栩栩如生,石刻筆法跳躍,點畫峻厚,骨力遒勁,筆鋒犀利,以隸為主,而又富於變化,有的急如猛浪狂奔,有的緩似流水潺潺。
1930年,兩座宮殿改為金台學堂,其它寺廟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起毀損,僧人還俗。在“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內浮雕、羅漢演武像、碑記、楹聯、詩屏、匾額、椋木、四柱等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沒有一尊具備完整的形象,廟宇拆毀過半。“文革”後禹王宮演武場改為戲遛壩子,羅漢演武台改為川戲台,其它寺廟後來成為生產隊保管室,以及村集體用房,而後又陸續拆除改建。萬壽宮於1986年拆除後原址新建金台國小主教學樓,1997年為擴建校園,禹王宮即在1997年完全拆除,至此金台所有寺廟徹底消失。

順慶起義遺址

據縣誌載,在“順瀘起義"時,劉伯承親臨指揮,在順慶激戰一天后,終因寡不敵眾,"順瀘起義"失敗,義軍隨即撤離順慶城區。1926年12月15日,起義軍敗退至順慶北路山區金台場。總指揮部設立在金台場下場口一稻田處召開作戰會議,後人即把此田擬名為“會館田”,至今會館田四周還殘存有指揮部防禦工事青石板牆。(會館田現處金台鎮國小旁)義軍當時即居住在萬壽宮,禹王宮休整。前方觀察哨所及制高點設立在張爺廟內,此處地勢可觀察金台整個地域。

北區山鄉

據南充縣誌“抗戰英名目錄”記載,在抗日及抗美援朝等戰爭中,金台湧現的六位烈士,在戰爭中他們勇猛頑強,多次勇挫敵軍,他們分別是羅天武、趙鳳文、蒙伯林、董仁寶、彭高遠、馮昌良、六名烈士都壯烈犧牲於抗戰。
古老的金台鎮,南充的北大門,這一方英雄的鄉土,人文薈萃的地方,是不能被世人遺忘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