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方竹

金佛山方竹

本種在金佛山地區曾於本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大面積開花,結實纍纍(民眾稱“竹米”)。花後大多死亡,但果實落地萌芽,能夠恢復自然更新。自80年代初,該地區更新的竹林又在小範圍內開花乏吉實,因此其開花周期似為40-50年一次。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金佛山方竹金佛山方竹
種 名: 金佛山方竹 學 名: Chimonobabusa utilis(Keng) Keng f. 別 名: 科: 竹亞科 屬: 方竹屬 產地分布 此竹特產於重慶市南川金佛山海拔1000m左右的山坡,有竹林面積5 600公頃,約5億 株。這是我國最大的方竹林,被國家列為名勝風景區。 形態特徵 方竹屬,稈高達1Om,徑3~5cm,下部節間方形,節內具氣根刺,籜環裸露或殘留有褐黑色的籜基。籜厚質,矩形或長三角形。籜舌全緣,膜質。籜片微小,三角形或錐形。此竹與方竹不同點是稈表面光滑無毛,葉片質較堅韌。 命名來源:[Techn.Bull.Natt1.For.Res.Bur.Chi-naNo 8: 15. 1948] 中國植物志:9(1):338 組中文名:方竹組 組拉丁名:Sect.Oreocalamus (Keng) Wen D.Ohrnb. 亞族中文名:倭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SHlBATAE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竿一般高5-7米,最高可達10米以上,中下部各節均具刺狀氣生根,最多可達30條環列成一周,直徑2--3.5(5)厘米;節間圓筒形或略為四棱形,長20---30厘米(竿基部的節間僅長2.5-4.5厘米),表面起初被白色刺毛,後漸變為無毛,竿壁厚約7毫米;籜環殘留有籜鞘基部(成為褐黑色絨毛環);竿環平坦乃至甚隆起;竿每節分三枝,近作水平方向平展。籜鞘薄革或厚紙質,脫落性,短於其節間,背面黃褐色,間以灰白色斑點,無毛,或僅基部具細微的白色絨毛,邊緣均具淡黃色小纖毛;籜耳缺;籜舌低矮,全緣,略呈拱形,高0.5-1.2米;籜片極小,三角錐狀,長4—7毫米,基部與籜鞘頂端連線處無明顯關節。末級小枝具1-3葉;葉鞘長3—6厘米,無毛,鞘口縋毛稀少或不存在;葉舌低矮,高1-2毫米,先端截形或拱形;葉片質堅韌,披針形,長(5)14—16厘米,寬(1)2—2.5厘米,上表面深綠色,無毛,下表面灰綠色,次脈5—7對,小橫脈呈扁方格狀,葉緣之一側具粗糙小刺毛;葉柄長約2—5毫米。花枝常著生於頂端具葉的分枝之各節,基部托以4—5片向上逐漸增大的苞片;假小穗通常以1枚稀可較多地生於花枝各節之苞腋,側生者儀有一片線形的先出葉而無苞片;小穗含4—7朵小花,長25—45毫米,枯草色或深褐色;小軸軸節間長4—6毫米,無毛;穎1-3片,長6—9毫米,具7—9縱肋;外稃卵狀三角形,長10—12毫米,先端銳尖,無毛;內稃長8-10毫米,先端鈍圓或微下凹,脊間具2—4脈,脊外至邊緣具1或2脈;鱗被長橢圓:吠披針形,或近外稃一側之2片呈對稱的半卵圓形,長2—3毫米,邊緣無:毛或其上部具纖毛;花葯長5—6毫米;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短,近基部即二裂,柱頭羽毛狀,長2.5亳米;果皮厚1.5—2.5毫米,呈堅果狀,橢圓形,長1—1.5厘米,直徑1—8毫米,新鮮時綠色,乾燥後呈鉛色,浸泡酒精中保存則轉變為紅褐色。花期4月。 用 途:筍供食用,可制筍乾。本世紀30年代最高產筍量曾達到年產30多萬公斤。 產地分布:我國西南地區特有竹種,分布在四川、貴州和雲南三省。在海拔1000—2100米處可形成純林。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縣金佛山古佛洞附近。 本種提示:本種在金佛山地區曾於本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大面積開花,結實纍纍(民眾稱“竹米”)。花後大多死亡,但果實落地萌芽,能夠恢復自然更新。自80年代初,該地區更新的竹林又在小範圍內開花乏吉實,因此其開花周期似為40-50年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